读书笔记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第一、二章

2018-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coralala7788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欧洲的竞争力不如美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由几十个小国家组成,难以有规模经济,难以协调行动。所以,欧洲国家努力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推进欧洲的统一,先是西欧,然后再东扩。按照欧盟的规定,所有欧盟国家内部的成员应能够自由移民、自由创业、自由投资、自由居住,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平等的权利。

在本轮欧债危机中,由于欧洲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于是不是要救希腊这样的“边缘国家”,各国之间分歧巨大。短期内,如果救助希腊,则有利于维持欧元区的统一,但这的确像是在用西欧的钱补贴“边缘国家”;如果不救希腊,最终希腊退出欧元区,将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倒退,不能不让人叹息。虽然希腊的债务危机以欧元区的富国对其的救助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欧元区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巨大的先天不足,还将继续考验欧元区。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 世界银行作过研究,考察世界上这些国家都是如何实现区域间平衡的。他们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成两句话,第一句是,所有实现了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第二句话是,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

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非常基础的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收入就是劳动要素的回报,因此,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最终就将走向收入的均等化。

自由移民的意义在于,它能保障一国居民最大化自己收入的权利,让人们到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自由移民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从长期来看,只有自由移民才是缩小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自由移民的重要性远不止是保障人民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当劳动力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同地区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有的地方造汽车,有的地方搞旅游,有的地方采松茸。地区之间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保证国家统一和市场整合的最有效途径。

* 对于有些产业来说,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有规模经济效应,人口的集聚反而伴随着更高的人均GDP;而对于有些产业来说,它的产出受到某种难以增加的投入品的制约,比如农业受到土地的制约,资源型产业受到自然资源数量的制约、旅游业受到景区面积的制约,像这样的产业,如果要提高人均产出,就必须减少人口。一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取决于它的比较优势,有的地方发展需要人口数量较大的产业,有的地方发展人少一些的产业,相互分工,便能够共同富裕。

* 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的唯一途径就是参与全球化,实现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不是穷吗?那么,就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生产在价格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买到发达国家去,让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无利可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结果,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而致富,发达国家的低技能劳动力被替代。

在中国,可以用煽情的语言来告诉国人,我们挣的钱是“微笑曲线”中间的低端部分,研发和销售这两头都很挣钱,而这两头都在发达国家。可是,挣辛苦钱有什么错吗?这就是我们在现阶段能做的。要知道,中国恰恰是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得益者,对此,看看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知道了。而且还要知道,中国恰恰是通过走一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道路,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推进了产业升级。今天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向高端攀升的速度非常快。要改变贸易中的分配,不能通过阻止贸易,而是要改善能力。

* 地方政府有非常严重的“产业升级”倾向,总喜欢搞“高大上”的项目,全然不顾当地完全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按道理来讲,一个国家越发达,资本越便宜,劳动力相对来说越贵,它的单位GDP增长创造的就业就越低,而我们的这个指标甚至比那些较中国更加发达一些的发展中国家还要低。这个现象在哪里更严重呢?在中西部,西部的资本深化速度比东部还要快。这么大量的投资下去了,经济的产出是不是能够同步增长呢?研究显示,近些年来,整个中国的投资回报在下降,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在哪里?又是中西部。这就是严重忽视经济发展与地理之间关系的后果。

* 如果你相信国际贸易和市场接近度对于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地理就是重要的。如果地理是重要的,发展政策和追求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收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动人”为首选,“动钱”(财政转移支付)只能是建立在“动人的基础上。

* 当劳动力没办法实现国家之间自由流动的时候,缩小国家间差距有一个办法,就是用贸易的自由化来替代劳动力流动。自由贸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逐步通过贸易来推动发展,积累资本,再逐步产业升级。当今世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并且逐步晋升为发达经济体的成功例子有一些就在东亚,而这些经济体无一例外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来发展自己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正在走的经济发展道路只是东亚道路的又一个成功例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这是中国利用全球化和经济开放发展自己的宝贵经验,但是一段时间以来,这一经验似乎被忘记了。(政府通过户籍政策、差别性的城市福利等措施控制大城市人口聚集,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大搞产业经济——coralala注

* 我有个台湾朋友,他的姐姐原来在台北学中医做针灸,后来到上海来学习,学完以后不走了。他就问姐姐,你为什么不回台北?她说,我在台北一天扎30个,我在上海一天扎300个。这话很有意思,上海的人口大约是台北的10倍,诊所的业务量也大约是10:1,所以这里就有规模经济——客户多分享了诊所的固定投入。另外一个例子里还有学习效应。所有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投入的现代服务业都有这个特点。那就是,越做越好。就比如我们做教授的,在大城市市场大,同样一门课,反复讲,就会越讲越好。如果是在小城市,恐怕就得上几门课,结果可能就是精力分散,都上不好。规模经济导致专业化,专业化又进一步产生学习效应。

* 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中,土地是不流动的,这是自然属性;高技能劳动力流向他们充裕的地方;资本流向它们稀缺的地方。中间这句话最好理解,跟有知识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享受他的外部性,自己也更有知识了,这就是大学生扎堆的现象。

第三句话,经济学里面缺资本和不缺资本的标准是谁的投资回报高,而不是谁的资本数量少。资本往美国流,因为美国投资回报最高,所以美国最缺资本。同样道理,中国哪里缺资本?总体上仍然是资本回报最高的东部。当然,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中西部就不要资本投入了,在中西部,对于当地有比较优势的一些行业,投资可以获得高回报,就另当别论。市场经济下,资本首先会按最高回报原则来配置到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而政府配置资本则可以去做一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或者没有直接回报的项目,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私人部门提高投资回报率。

* 东京人口密度可以达到世界最高之一,是因为它能够把拥挤、污染和犯罪水平都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只要把这三个M的成本降下来,一个城市就可以不断提高它的宜居程度,从而不断壮大。至于城市的极限,其实不是天然给定的,而是取决于日本人中有多少愿意承受高房价而生活在东京,不迁移到其他城市。

* 帮助中国内地发展,未来有两个措施:一个措施是在内地建设公路、铁路,把有竞争力的产品运送出来;另一个措施是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机场,把需要旅游的人运进去。

有些产业不一定要布局在地价贵的大城市,这就是市场经济,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是芯片——芯片体积小、附加值高,所以可以在内地生产,用航空运输。另一个是软件,可以用网络运输,所以也可以在内地进行研发和生产。为大企业提供线上客服的呼叫中心只需要接打电话,更可以往内地迁移。还有近年兴起的大数据产业放服务器既占地方又耗电,也不一定要放在沿海地区。

* 发达国家只要高技能不要低技能者,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就要对高技能者的流出设置障碍,或者对高技能者的回流提供额外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