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些年,我们读的那些书

我带了面具,但我并不虚伪————读《我是你爸爸》后感

2016-11-15  本文已影响75人  Zz张河图
江湖上传言:男要读王朔,女看周国平。可能后者口中的哲学并不晦涩难懂,语言优美,鸡汤美味。而王朔的文字是寻常下有暗礁,平凡中藏绵针。

许久没有读书,大概是从今年开始。猛然想起在家买了几本一直想读未读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他也把这本书略作改动拍成了电影。冯小刚主演。未看。禁片。

马林生,书店店员。有一子,名马锐。马林生作为书店店员,与书为伴,沾染了读书人的坏习气。清高,做作。他在儿子面前摆足了当爹的谱。拿大人的眼光教儿子看世界。在马锐挑战了学校权威后,马林生做了一次失败的棍棒教育。自此,父子间的隔阂使他难受不安,日夜反思。直到马林生的新潮教育这个想法出生。他为此沾沾自喜,顿觉自己走在了知识分子的前端。

所谓新潮教育:“像一双好朋友那样友好地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内,互相照顾互相爱护,不论大事小事共同磋商,一起斟酌,互相之间谁有了什么缺点和不足,都能坦率地给对方指出来,帮助对方改正,有了什么冲突和摩擦,也能像国与国之间处理问题一样,在充分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件下,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加以议论,摆事实讲道理,本着世民代代友好下去的原则,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谈判解决大国小国一视同仁既不纠缠历史老帐也不以武力相威胁……尊称铭语统统废除——你就把我当你的一个小哥们儿对待就齐活了。”

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儿子马锐说的一段描述他父亲的话:他要不是我爸,那真是没挑了,我还真能跟他做个朋友,可他偏是我爸。打不是,骂不是,我也真拿他没办法,只能哄着。一副大人的语气作派,老气横秋。这本书看似在讨论父子之间关系及教育方法问题。但整篇小说都透漏着时代的病症。爸爸不是爸爸,儿子不是儿子。在这个家庭中,角色的游离使关系更加撕裂。我们不同的角色身份到底是真实还是面具。

人是怎样活着?

现代社会对人更苛求真实。美国大选川普入主白宫。因为希拉里不够优秀?显然不是。希拉里所代表的精英们包装严密,从发型穿着到行为语法,都包装的过于精美。对尖锐问题打太极,看不到真实想法。相反,川普对敏感问题的回答,对错暂且不管。光是这一股脑毫无修饰的把自己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就够让人胆战心惊的。若说是希拉里的邮件门让她与总统同失之交臂,更不如说是特朗普的真实让他赢得了选战。明星的真人秀也是同样的道理。最近对黄子韬的迷之自负也是黑转路,路转粉。

我就想问,这是你们口中的真实吗?不,这是面具的真实。真实的面具应该更准确。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身份里有着不一样的待人待事。行为处事方法有别,处理问题侧重不一。而我们说的真实是什么,是表里如一,对他对我一个样。否则就是虚伪、不公平。常常有人问为什么他可以这样,而我不能?为什么对他这样,而对我不是?而后,要么说虚伪、要么是不公平。

世界是需要真实的。但不是我们口中那种赤裸裸的一成不变的真实。在不同的情景下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带不同的面具。但每一个不一样的我,都是真实的我。你不能说我对领导卑躬屈膝,对下属耀武扬威就是虚伪。我不能说你在家乖儿子,在外臭小子是虚伪。也不能说他待人冷漠,待闺蜜火热是虚伪。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里有自成一派的逻辑方法。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慢慢定型,成品。这就像是系统,强迫打乱自我程序,就会像马林生一样,自我认知混乱,一会是爸爸,一会是孙子。也如马锐一样对身份认知混乱。

我的面具是真实的,我就是真实的。我们都在真真实实,认认真真的扮演着必须扮演的角色。你之所以能区分你此刻的身份,就是因为此刻的你不同于其他身份的你。你们不一样,但却都真实。


以上是我拜读完王朔先生的《我是你爸爸》后的一点感想。像是从大海里费力的舀出一瓢水。这大概就是好作品带给人的感受。奔腾又无法释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