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议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信仰(201858)
一
从昨天到今天,林建华校长成了“网红”,有人捧之有人棒之,祸起话题都只为“鸿鹄”。
说万众关注一点儿不过,发声的有同校同级教授,也有市井坊人,有教育行业,也有自由职业者,人们在关注什么?
二
在人们看来,校长的水平是学校教育的水平。虽然一个字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专业水平,但是校长的身份,且是国内一流大学掌门人的身份,人们想到的就不仅仅是读错一个字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的重任,一个底蕴不足的教师何以教出胜于蓝的学生?这样的质疑在中小学常态化上演,大学因为专业精深人们不敢遑论,可校长对于常规字的出错却是人们首当其冲的质疑。
“鸿鹄”之议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信仰(201858)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学生对老师很“挑剔”--普通话不标准、板书的字不美观、衣服袖子没系扣、白衬衣领子不平整等都会被议论比较甚至指责。上课时哪个字音读错,学生会当即举手“老师,您这个字读错了”。我也是上班三年后发现自己“潜伏的错误”的--那天我指导学生写字,板书后学生说我写的“善”字是错的--少了一横,我回忆半天,才发现从小学就错了,老师没发现。至此后,我战战兢兢对待每一个字,生怕给孩子留下错误的第一印象。
有一次单位组织演讲,我将“广袤”的“袤”字,读成了“褒”字。虽然演讲结果很好,但当我听到校长说出我的错误时,我还是无地自容。并不是说教师不可以错,而是能够避免的还是要尽力避免。从那以后,凡是我不确定的字,我一定会先查字典,有时即便认识,我也要确认,我不想让孩子们从我这里听到错误的信息。做一名小学教师尚且步步惊心,做一名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校长更应如履薄冰。
三
教而优则仕。随着职务的变动,大家对你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性角色替代了自然性角色,有时候,我们纯粹就是单位的代称,事业的象征。就像林校长,他说话做事已经不单单是他自己的行为了,很多时候,人们是用“全国一流大学校长”“副部级领导”的标准来要求他、衡量他,自然,人们会期待看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的校长。北京大学是全国学子心目中的金字塔,多少人人生目标就是北大。校长的一字之错会让多少学子,以及学子背后的诸多家长心中一凛?北大是中国人的北大,北大的校长不是个人的校长。就像刘铁芳校长所言,大学校长的演讲,不仅是跟他个人有关的事情,而且是事关当下大学精神发展的公共事件。对校长角色的高定位高期盼,是对教育的信仰与追求。“名师专家名校”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自是不一般。
四
校长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师者的榜样示范性。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应当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座右铭。既然是道歉信,林校长的表达就显得不那么诚恳,我想这应该是让“错字门”继续发酵的另一个诱因吧!无论大家指责林校长将不识字归咎于“中小学老师”也罢,归咎于“时代”也罢,都不算令人信服的理由。尤其是结尾部分:“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群众质疑有错吗?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这是胡适先生的名言,如果这句话都成了错误,焦虑和质疑都被否定了的话,那北大培养的是什么人才?
回忆一下蔡元培做校长时聘请的教员,探寻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来历吧!
看上去很不靠谱,每天除了睡懒觉,就是到处玩,有晚睡迟起习惯的陈独秀;只有初中学历的梁漱溟23岁;把房事当成一门正式的学问做研究的怪学问家张竞生;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小帽子,留着辫子像个腐朽不堪的前清遗老国学大师辜鸿铭;
……
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就应该有郎朗的读书声,有各抒己见的争论,有誓死捍卫学术的决心。所以,当年的北大,既有陈独秀这样激进青年人办的《新青年》,也有以国学大师黄侃为首的守旧派办的杂志《国故》!
既有陈独秀大谈民主、自由、解放,也有黄侃等人向往魏晋风流,大谈魏晋玄学。钱玄同上课可以大谈白话文的推广,隔壁课堂上的黄侃也可以骂声不绝,一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批判白话文!
看过这样一段争论:胡适大力推广白话文,黄侃就对着干。有一次在课堂上,黄先生举例:“如果胡适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一定是:你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这需要用11个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四个字:妻丧速归!
胡适听闻,立刻回击:前几天,行政院邀请我做秘书,我拒绝了,如果用文言文肯定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需要用12个字,如果用白话文只需要5个字:不干了,谢谢!
假如,这些人还存在,他们可有机会在一所学校,两间教室里任教?一定不可以,因为“争论与质疑”已不是可以并存的,很多时候,上下同欲只要“一个声音”。
五
恰巧看到微信圈的《另一位北大校长的道歉信,同样因为一个字》,截图共享。
“鸿鹄”之议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信仰(201858) “鸿鹄”之议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信仰(201858) “鸿鹄”之议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信仰(201858)再次回到林校长的道歉信,姑且不论其文词与表述的规范性,单就其“道歉”的诚意、期待“封口”的意识就让全国人民大跌眼镜。公众所关注的,并非林校长个人的人品、工作能力、专业精神,而是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北清浙厦等名校校长应有的文化底蕴和标杆引领。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教育信仰与追求。就像张祖庆老师说的,我们在乎的不是鸿鹄,而是北大。同样,我们在乎的,不是林校长个人的错误,而是北大精神,是中国高等院校的学术面貌与精神追求。
奉上不知哪位大侠的“御批”,共同学习。
“鸿鹄”之议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信仰(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