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从心来 ——《十二怒汉》观后感
【下水文之一】教人游泳,自己不下水怎么行?于是我们商量以同一命题,各自写一篇。为了模拟一篇“命题作文”的产生过程,我摊开稿纸,限定了半小时。实际上写了得有一个小时,三页A4纸。
成人写“下水文”的目的,一个是要有趣。有趣的话题,才能够激发表达和互动的欲望。另一个是展示写作的范式,以及范式的打破。前者要有感发的力量,后者则需要经过思索安排。于是我认真的破题,选了最费解的“怒”字来起笔。可是写着写着,我发现很难按照自己思索安排的提纲来“作文”,尤其是当一句话从笔下自然流淌出来时,不像在电脑上还会反复退回去修改,我只能顺势而为,写了下去,却不知不觉中,逼近了这部影片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动之处。
怒从心来
——《十二怒汉》观后感
12个陌生人,来自不同背景,彼此不知名姓,却要聚在一起,审判一桩谋杀案,决定一个少年的死活。
这也太草率了吧?他们既不是法律专家,也不是道德圣人,更何况一个个热得坐立不安,有着急去做生意挣钱的,有赶着要去看球赛的……这样的判决能靠得住吗?
没错,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黑白电影,讲的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却取了一个很奇怪的片名叫做《十二怒汉》(12 Angry Men)。在炎热的下午,12位西装革履的绅士关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各执己见,争论一起谁也不知道真相的案件,还必须得出一致的结论。有过议事和投票经验的人都知道,要得到全体通过的共识决策有多不容易!
一开始,当所有人都认定、所有证据都指向少年谋杀了自己的父亲时,8号陪审员偏偏和大家唱对台戏。而他并不肯定少年无罪,仅仅是“I donot know. It is possible.”(可能无罪。)到底该认定少年有罪还是无罪?一轮又一轮的辩论、投票、反复比对证据的细节,整个房间里笼罩着闷热的低气压,时不常爆发一阵怒气,当真是“十二怒汉”在较量啊!
尽管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法官是冷静、客观、智慧的,可是隐隐中,我却觉得:“怒”显示了汉子们的真性情,比起漠不关心,“怒”更符合陪审团的情感出发点。“怒从心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是基于每个人想要去维护社会正义的愿望,他们才是跳出“事不关己”的冷漠,真心实意地参与讨论,并投出良心的一票。
小鹅看完电影后,连连说:“这责任太重大了,不仅决定了一个男孩的生死,还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确实,十二怒汉彼此不知姓名,以代号相称,他们代表着芸芸众生的一员。他们在这件事上的思想和作为,或许不会影响个人的利益,却可能保护或践踏民主制度的精神。冷冰冰的法律和证据链并不能确保无辜者不受冤枉。
因此,十二怒汉在最初的焦躁不安之后,慢慢安定下来,开始用“心”反思整个案件。有意思的是,每个人是带着情感来的,正是出于对男孩在贫民窟成长经历的同情,或是对杀父凶手的愤怒,他们才会声嘶力竭地去辩论,去试图说服别人。而另一方面,当个人的过往经历和情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整个讨论和投票的过程中时,要如何区分“客观真相”和“主观想法”,变得越来越关键。包括案件中的两位主要证人,他们所说的,他们所见的,一定是真的吗?对证人自身的洞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成了案件最重要的突破口。
少年是否谋杀了父亲,这是个客观真相,在场的,没人知道;是否认定少年有罪?这是个主观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左右。当十二怒汉一点点剖析证据、剥离事实真相的同时,也一点点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甘。
我觉得片子最成功的部分,不是悬疑破案,挖掘案件的真相,而是塑造了十二个不同职业、性情各异的“怒汉”,伴随着“少年是否有罪”的争论,每个人渐渐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去探寻内在的真相:我们如何去感受、去思考,去做决定?
狂风暴雨之后,无辜的少年或被洗脱罪名,而那些判定他无罪的人们,是否也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