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情绪享受的人,是因为没有体验过定慧的奇妙
人需要自我认知感。
独居多年、孤苦难耐的空巢老人之所以选择轻生,是因为没有了活着的实感。
人的五感,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部世界,与万物合一时,才会产生活着的实感。
生命有时需要这种感受。
说直白了,身体机能与心理机制的运行,需要一些激素的共同作用。长期缺少激素刺激,人体便麻木僵硬,走向自我厌恶、自我毁灭。
所以,我很能理解人们包括我自己的许多行为,许多追求各种外物、感官刺激的行为。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更是花样繁多,诸如蹦极、滑翔、跳伞等极限运动,也如密室、鬼屋、体感恐怖游戏等带来强烈情绪刺激的活动,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每一次心跳,都是生命的悸动,都是灵魂在洋洋洒洒。
这不错,但用另一种观点来看,这并不究竟。
通过感官刺激,体验活着的实感,总比完全没有实感,空无虚无的状态好。
但感官的反馈、情绪的变化,是一种短暂有限的存在,其作用体量仅仅是一杯500毫升的水,对于人生的烦恼车薪来说,难当大用。
因为感官的刺激、娱乐活动,仅仅是为了创造一种虚幻的“我”的概念,帮助人认知一个充满概念与偏见的假我。
假我仅仅比虚无有点意义,但依然是非常浅层次的东西,无法解决人生真正的大问题。
所以一个人一旦踏上修行,他从虚无中建立了一个虚幻无常的“我”的初级概念后,便会产生更大的需求,去叩问存在本身。
这时,人就会进入追求“永恒”阶段,不再醉心于虚幻的感受,希望找到一个能一劳永逸解决痛苦的办法,契入一个永恒的存在。
逐渐的,这个人会明白一些生命的道理,慢慢理解什么是人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逐渐明白哲学上所说的主体性为何物。
这时,他有点定慧双修的意思。
他用心关照万事万物,发现一切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越观越熟,越用越妙,智慧便得到开发。
他不断感悟万物了不可得,一切都是幻化的妙理,便逐渐消除心中的疑惑执着,不再轻易被外物影响了情绪,左右了判断与行为,逐渐得到深厚定力。
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只要自己不想苦恼,是可以不苦恼的;自己不想烦忧,是有权力不烦忧的。
这种感受本身,就对痛苦有不小的消解作用。
人很多时候,之所以追求欲乐,其实是为了逃避生活的痛苦,综合负面情绪带来的骚扰。
当他自己有办法消解痛苦,不再被外物所转时,欲望和享受还会那么重要吗?
所以走上这个阶段的人,会逐渐进入少欲知足的人生境界。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真正解脱,因为还在寻求一个永恒离苦的办法,追问一个终极归宿。
不过,已经不太遥远了。
因为追求永恒,是为了消解对无常的恐惧。
当一个人彻悟,发现对无常的恐惧本身也是无常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恐惧需要消解时,永恒还有意义吗?值得追求吗?
最后连对永恒的执着也被打碎,进入“本来无问题”的境界,人便大彻大悟。
这条路值得努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57841/dd678015a877fe4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