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课作业|读《促织》及《蛐蛐》有感

2023-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勾漏书生

封建时代,无奇不有。比如,皇帝开心地把玩一个小虫,却不知能令多少人倾家荡产。这不,蒲松龄的促织,就写了这么一个关于蟋蟀的故事。

插点题外话,说这个故事之前,书生我得吐槽一下心中之气。本人对封建社会,一气那啥也不懂只知寻欢作乐之人可以当皇帝,因为那可笑的血统。可惜陈胜吴广当年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激励了少少的一些人,然后曾经屠龙之人,后代又慢慢变成恶龙,周而复始循环着。二气各级横征暴敛全然不顾民不聊生。不过,气归气,生生不息的华夏各族始终坚强地繁衍至今,续写着传奇故事。只不过,貌似生活得一年比一年“卷”,还是不易。

言归正传,我们说回蟋蟀吧。

文章大意:皇帝老儿喜欢玩蟋蟀,下面官员层层摊派逼着底下进贡漂亮厉害的蟋蟀。最底下最底下的小“官”,叫里长,大概管有100户人口。其中有一个里长叫成名,老实木讷的童生,苦考秀才不中。他不忍压迫乡邻,却受难于一次又一次的催交,愁得想自杀。历尽艰苦,终于寻到一个顶用的,像祖宗一样供养在家中,准备到期交上去。却不知被好奇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儿子自知罪责深重,不等老父回来给自己上纲上线,先跳井自杀了。老夫妻俩得知后,欲哭无泪,万念俱灰。却不知,上天可怜,儿子没死透,化身无敌蟋蟀,一路比试尽拿冠军,使得自己父亲屡屡获上级奖赏,最后也醒过来,一家人过上幸福日子。

震惊吗?有趣吗?可叹吗?暂且不论,我们学一下语言文字吧。

文章为普通线性叙事结构,描写颇为生动。其中捉蟋蟀时所遇场景和前面巫婆所给的画上一模一样,似有采用了一种课堂上所说“草绳灰线法”之妙。而自这只蟋蟀入屋后,后续引发了诸多生死等大悲大喜之事,又有一丝“勺水兴波”的手法。所以这篇文章对应第四节古风课很是吻合。

修辞手法上,和之前文章一样,比喻颇多。“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闻妻言,如被冰雪。”“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为夸张及引用典故之法。借喻或借代也有,“以蠹贫”,蠹是蛀虫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游侠儿”在文中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文章情节曲折离奇,读来令人啼笑皆非。我始终觉得无法理解。

巧的是,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将其改写,名为《蛐蛐》。有趣的是,虽云改写,但汪老九成的篇幅几乎和原文情节差不多,只是将文言文改成白话文,类古风。最后情节是:儿子一直不醒,后托梦给父母,告知原由,并说明一年期限已到,往后将消失。结尾虽未点破,但可以想象,最后肯定是个悲剧。

我对汪老的改写,直想拍手叫绝。这才是最有可能的结局!辛苦大半生,偶得荣华,可大环境一点没变,怎么可能如此岁月静好?儿子变蟋蟀一年为期,曲终人散,悲剧依旧是悲剧。

好了,就跟大家聊到这,想更有体会,大家还是去阅读原文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