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山林寻人家
怎样才能在日常平淡无奇的工作中发掘新闻呢?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在茫茫山林中穿行的猎者。如何才能捕捉到目标?这就要靠猎者的聪慧与警觉。当记者和通讯员一样,要想采访并写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就必须深入生活,始终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新闻事件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要想不让她从你的身边溜走,就要使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思想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使自己象一部全天候的雷达一样处于不停的运转之中。
做新闻工作,除了上级指派的采访任务外,有很多时候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在南京读军校时,有次星期天和同学上街,走到新街口时,恰遇著名女排名将孙晋芳走进一家美容院。我和同学先是感到很新鲜,很快就断定这是条不错的新闻:体育明星进美容院,其中定有它的新闻价值。于是我们立即赶到一家照相馆,向店主租了一部相机。赶到美容院,不由分说先给孙晋芳拍了几张。因为在这之前我们没有和她打招呼,也根本没有征得别人同意。但照片确实拍到了。虽然当时已作为江苏省体委副主任的孙晋芳不同意我们公开发表,但我们也没恢心,最后几经周折还是通过美容院老板做通了工作。后来我们不仅和美容院的老板结成了朋友,而且又在那采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闻。90年代初期的南京,美容业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有次美容院的老板在闲聊时告诉我,南京有不少老人经常到店里美容。这时,我断定又是一条不错的新闻。年轻爱美无可厚非,但老人家做美容就很有新意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快回到学校,当晚就写了一篇题为《金陵老人爱美容》的消息,发给当时办的比较火的《现代人报》,很快在一版重要位置刊登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新闻的产生确实发生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敏感的记者或通讯员可能就会抓住它,但不敏感的人也会觉得熟视无睹,让“活鱼”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具有偶然性的,它的出现是不定时、不定位的,采写新闻的机会也会因之而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处于采访状态,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随时处在采访之中,随时准备破门得分。不少在基层的通讯员感觉自己身在基层,单位小,无大事,可抓住的“活鱼”不多,因而在思想上就疏远了周围的事物,感到周围的事物都一般化,写不成什么新闻。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原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只要你的新闻雷达是全天候开放的,那么,饭桌前、旅途中、看病时、闲聊间。。。。。。生活的任何场所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新闻源。成功只会对肯付出汗水的人露出微笑”。我们平时之所以不善于发现身边的新闻,往往与我们平时观察和思考不深入有关,对周围的事物总感到很熟悉,对它们的认识也就容易停留在简单概念化的程度上,而不去进一步想一想在这些熟悉的人和事上会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这就常常使我们处于一方面空叹“此地无新闻”一方面“活鱼”正从自己身边溜走的境地。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简单,不妨在我们见到某个人,遇见某件事时,先抛弃对他们的固有认识,而假定其中有新闻价值,然后再运用有关新闻价值尺度衡量一番就行了。如此,我们就不会再抱怨找不到新闻线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