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且留“玉海”在瑞安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3人  a07297ace6c3

  孙希旦殿试卷

孙希旦书法

  孙氏后人在孙氏宗祠前留影

  探花楼全景

  孙希旦一生著叙、校书,作文与为人都受人尊敬。他在国史馆、三通馆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校勘《玉海》卷,同馆阁的同事和弟子常请他讲解或解释编纂中的疑问,可见其学识渊博。

  清代大儒孙衣言记其行述,认为“其于名物制度,考察精详,可以补汉儒所未及。而深明先王制作之意,以即乎人心之所未安,则又汉儒所不逮。”这个评价是十分确切的。

  孙衣言建藏书楼时,命名藏书楼为玉海楼,以示藏书“若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那么,玉海楼的命名与孙希旦有没有关系呢?现在,“玉海”两字在瑞安的地域文化中,孙希旦又担任怎样的角色?

  孙希旦一生挥毫沷墨、写字著书无数,然而他的书法成绩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会试卷“第五问”中专门谈了书法,这是一篇研究书法理论的文章。在保存下来的殿试卷中,可以看到“探花”的书法文章堪称一流,这在此后也少有人提及。

  记者试图翻开20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再次探寻我们这位瑞安文化名人的辉煌时刻。

  殿试卷、会试卷中

  书法文章堪称一流

  在《孙希旦遗文选》中,记者找到孙希旦会试卷及殿试卷。在会试卷“第五问”中,孙希旦专门谈了书法。这篇200年前的书法理论文章里,孙希旦谈论的内容包含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并列举了自秦汉至清代的书法大家。其中写有:“颜鲁公之书,东坡所谓集古今之大成者……宋四家书皆出于颜。”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潘知山告诉记者:“孙希旦这样说不无道理。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临摹颜真卿书法的历程,这在孙希旦的殿试卷中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孙希旦的殿试卷写得十分隽永清秀。”

  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的殿试卷原件为棉质白纸,有红色直行格,系折叠式试卷本。试卷长约200厘米,宽约38.5厘米。记者见到这份殿试卷的复印件,为墨书小楷,字迹十分工整,全篇没有涂改之处。

  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其重要特点是不用誊抄。在清代的科考中,乡试和会试采取试卷誊录制度,而童试和殿试试卷,皆为考生亲笔,不用书手另行誊抄,考官直接阅读原卷。

  “乡试和会试采取试卷誊录制度,是为了杜绝字迹作弊,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潘知山说。

  事实上,殿试卷全文禁止添注涂改。应试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写得好外,关键还在其书法。清朝皇帝向有注重殿试楷法之说,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

  曾经有考生的殿试卷颇具文才,但由于书法不佳,致使应试受挫。康有为曾说:“翰林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其中格者,编、检起授学士,进士殿试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林。其书不工者,编、检罚俸,进士、庶吉士散为知县。”

  可见,能在殿试得中“探花”,孙希旦的文章与书法,堪称一流也就不奇怪了。

  “玉海”展现瑞安地域文化

  在瑞安,“玉海”这两个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了。记者采访市玉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希濂时,曾问研究会为什么以“玉海”冠名?许希濂说:“玉海,是瑞安的文化品牌,是我们地域文化的表现。”

  那么,“玉海”源自何处?它与孙希旦有什么联系呢?

  记者读到清末大儒孙衣言写的《敬轩先生行状》文中:“先生虽瘦弱,而气特清峻静深,见者,皆知为端土。”在孙衣言的笔下,孙希旦有正气凛然的形象,这也是他内在耿直的表现。

  可见,先辈孙希旦是孙衣言所敬重的。孙衣言建藏书楼时,因孙希旦以博学而专校南宋王应麟的《玉海》一书,且“玉可宝而有用,海之藏无不具”,命名他的藏书楼为玉海楼。

  据了解,历史上最先启用“玉海”来命名自己著作的是南朝齐代(479—502年)的文人张融,可惜著作现已失传。张融曾解释取名用意时说过:“盖以玉比德、海崇上善”。

  约800年后,南宋有位博学多识的礼部尚书王应麟,一生著作甚富,拥有《困学纪闻》等23种巨著,其中有部200卷的鸿篇,就以“玉海”来命名。此书按天文、地理、台阁、宫室、服食、器用等240韵类分别汇述,是部集中大量文史学术资料的类书。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册府之龟》合称为宋代四大类书而著名书林。王应麟自己认为这个书名有“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的意思。到了清代,孙希旦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就专门校勘王应麟的《玉海》卷。

  孙希旦与《玉海》的关系,让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寻到先辈从事永嘉学说的深厚与渊博。也许,我们可以想见,孙氏父子为玉海楼取名的缘由了。

  孙氏不仅希望这些如玉的书籍提供后人开展学术研究、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更希望后人以玉比德,以海崇善,涌现大批为国育才、识才的教育家和大批建国、保国的英才。

  探花楼几度毁兴

  在市委宣传部和瑞安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的《弟子规》地方读本中,有一则故事,说孙希旦在京做官时,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奉旨回瑞安奔丧的事。

  孙希旦回乡后,惊动了温州府和瑞安县,许多官僚士绅纷纷骑马坐轿,到孙希旦家里吊祭。大家见孙希旦的老屋破旧,官僚们都要出银给“探花”筑房,但孙希旦说,“无功不受禄。”就连大家送来“人情钿”也不收。

  孙希旦在瑞安守孝两年,期间搭了一座茅棚屋住在坟头,靠教几个学生读书,赚钱过日子。后人为纪念他,就在他读过书的外陶尖地方建造一座探花楼。现在探花楼还在,就是新建的瑞安中学校史馆。

  记者在碧山镇桐江村的孙氏宗祠采访时,碧山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孙一迪说:“孙希旦平生不苟权势,生活清贫淡泊。史书记载他不求车马衣冠之好。卧病时,以告假辞,不接受国史馆送来之公费钱。”

  孙一迪的介绍与《弟子规》地方读本中的故事相近。他说:“探花楼的几兴几建,也说明了瑞安人对读书人的尊重,和瑞安人的上进之心。”

  探花楼原为瑞安一大名胜,和塘河拱瑞阁、西岘观潮阁、莲湖话桑楼合称为瑞安四大名楼。

  民国《瑞安县志稿》载:“陶峰即陶尖,有孙希旦探花楼在矣。”事实上,探花楼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初的“陶峰书屋”。当时,陈傅良弟子林颐叔的后裔林九贤在这里读书,他多次参加乡试而无所获,遂闭门读书,以诗文自娱。因其家中藏书宏富,其陶峰山畔藏书之处人称“陶峰书屋”,又称“陶峰书院”,和当时的“筼筜书屋”齐名。

  民国前期,科举制度已废,探花楼名声冷落,成为尼姑庵,佛像立于其中,楼房濒临倒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瑞安县文献委员会报请官府核准,修葺探花楼。翌年一月,时称永嘉七子之一宋慈抱(墨庵)为已复旧观的探花楼撰《探花楼记》云:“吾邑名贤读书处有三:仙岩为陈止斋读书处;宝香为卓惟恭读书处;西郊陶峰为孙敬轩、林杞岩读书处。止斋、惟恭显于宋明,敬轩、杞岩则生于清,虽风节忠烈不逮二公,以儒林文苑,彪炳志,俱足传也。”

  从这篇《探花楼记》中可以读出,探花楼在瑞安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此后,又因年久失修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圮毁。

  2000年,瑞安中学择址西门陶峰山下建造新校园,探花楼遗址恰在新校区之内。大家决定在该楼遗址上重建探花楼,作为瑞中校史馆,使其成为爱乡爱校教育之基地。古之名贤读书处,今成学子求知地,可谓天缘之合,文脉延绵也。(记者林 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