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兄弟(九)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时,也毫不吝啬的吹醒了这个山坳坳里的张庄。曾经叱咤风云的老村长、生产队长那一代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茬子思想活跃,胆大心细的年轻人。他们将村里带死不活的大型猪场进行改制,改变以前与村民的雇佣关系,让村民持有股份,成为猪场的经营者,年终根据持股比例进行分红。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以前年年亏损的情况,还杜绝了集体财产浪费流失的现状。最重要的是大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另外,村领导还鼓励村民承包村里的林地,村干部带头伐掉林地的树木引进了适合种植的栗子、核桃、冬枣、苹果等果木,还请乡里技术人员义务驻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老大家趁机将之前的十多亩林地扩大到了30亩,主产栗子和核桃,年产值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带劲儿。
老二早就辞了司机的工作,他没有参与村里热火朝天的林地改革,而是置办了一台丰田农用车,继续干自己的来本行,真正当起了“倒爷”。确切的说,老二是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有了他号子人,不仅方便了村民还搞活了家乡的市场。他就在村里卖起了日用百货,解决了村民定期下山集中采购的麻烦;之后又在镇的农贸市场租了个门脸,先倒腾批发如半导体小电器,后来资金雄厚了,就开始倒腾彩色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就这样滚雪球,生意越做越大,年收入突破了万元,成为了村里的首富。老二也从此在村里扬眉吐气,成了村里的名人,当人们串着门子凑着看黑白电视的时候,老二家已经看上了彩色电视,当别人终于开始安装电话时,人家老二手里那个黑板砖到处溜达着就能打电话了,人家开始置办农用车时,老二已经开上了捷达小轿车。人往高处走,老二发达后眼光也高了,生活圈子也变了,夫妻俩在县城还买了楼房,平时他们一家子也都搬到了镇上,很少回村里老宅。
这时候的张村人虽累点,但干劲却空前的高涨。老大和媳妇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忙活,儿子家宝在省城读中专,在这里咱们还得浪费点笔墨说说这王家嫡孙王家宝。按说那个年代,老大和媳妇是可以再生一个的,但老大媳妇生家宝的时候已经属于大龄产妇,那时候家里又穷,没啥有营养的东西,身体也就没恢复好,综合各种情况就没再怀孕生娃。而夫妻俩自然是将这唯一的宝贝儿子宠的要命,成了他们的宝贝疙瘩,咱从起的名字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家宝从小时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在家宝身上从来没缺过吃穿。农村孩子一般都是陪着父母在地里、山上长大的,可老大媳妇从来不让儿子上山,下地,更不让儿子粘一点家里的活。在孩子的学习上,老大从来不管,而老大媳妇的想法是,只要儿子考上个中专技校就可以,将来有门子技术离开这小山村就行了。所以他们从没管过儿子学习,当然也管不了,因为他俩就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
就这样家宝在老大和媳妇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和小伙伴到处玩,如爬树掏鸟窝,上山摘果子,西河沿里摸个鱼,有时还没事钻个山洞啥的,反正到处都是他们的乐园,家宝是小伙伴中最有钱的,都围着他转,他也不吝啬有时请大伙吃根冰棍,或者买几块大白兔分给大家,没钱的时候就跟家里要,老大媳妇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不问缘由。有时候老大媳妇前脚给完学校里收的课外资料费,后脚家宝就给花了,回家还谎称丢了,老大媳妇深信不疑,又重新给过,就这样,家宝学会了撒谎的毛病。
家宝的学习自不必说,完全符合老大媳妇的预期,初中毕业马马虎虎的考上了省里的一个中专,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这个专业在那个时候属于冷门,人们从来没听说过,本来老大媳妇想给报个汽车修理之类的,谁知家宝不喜欢,拗不过就选了这么个冷门的专业。
离开了大山,家宝就像高飞的鸟儿一样,感受着城市的气息,看着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都无比的新奇,他的心不仅受到了震撼,还开始飘了起来,早就将那个小山村忘到了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