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小的雪花

今天听了一节质数与合数这节课,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讲的,课堂结构松弛有度,课堂环节紧紧相扣,课堂语言轻松自如。

这是一节有关数论中的内容,概念课,如果没有一点新意的话,学生学起来相当枯燥乏味,为此这位老师做了很多努力,最明显的就是多学科融合,比如板书完质数合数的概念以后,再写出英文,接着说明质数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也叫素数,在台湾就一直使用这个名字,你们以后如果能使祖国统一了,我们就能统一的叫他们质数了,轻松的一句话就给学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这是这节课给我最大的触动,真是人的眼界不一样格局就不一样,不学习就找不到自己的不足,谁说数学课就找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研究。

老师让学生去找100以内的质数,再让学生讲解了寻找的方法以后,就说明了这种方法就是“筛法”。我觉得在这里应该说明是“埃拉托塞尼筛法”,是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埃拉托塞尼提出的,可以再说明一下埃拉托塞尼是怎样“筛”出质数的。

长久以来数学家们为寻找质数以及了解质数的分布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找出质数的规律,但均为成功。

有一位美国数学家乌兰教授,在一次会议上听着内容觉得很无聊,他一边听,一边在纸上打出许多方格子,按照逆时针方向转着圈往方格里填写自然数,突然间他发现质数好像很喜欢排成直线,他又从41开始往下写,惊奇的发现一条对角线上的数都是质数。他按这个方法往下填。一直到了1601。共有40个质数排在这条对角线上。但是当乌兰教授再往下填时,却不再是质数了。至今,数学家也没有找到质数分布的确切规律。这些知识在可以课堂给学生简单讲一讲,缓解学习紧张的氛围,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文化,提高他们的数学涵养。

在课中想要渗透数学文化一定要找准合适的契机,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舒服自在。比如《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种关系复杂,而作者是怎样引出一个一个主角的呢,写贾雨村就是为了引出林如海,引出林黛玉,引出贾府,再引出贾府中的各色人物,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把整个故事框架搭结实,这样的写法次序井然,让人叹为观止。

数学文化毕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它藏在一些规律和定义里,都是历史的积累所以老师要选择合适课型来引入,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加入这块内容,要不然就会像东施效颦一样让学生感觉不舒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