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

2019-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道法自然lr

《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这本书是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博客的合集,总共六个部分,58篇文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是针对一个主题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疑问,进行说理式的阐述。

这些主题所围绕的核心,是在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强,越来越富,中国和西方的资本联通越来越双向和广泛),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未来道路的思考和应对措施的阐述。

香港的起家和发展,完全是建立在中西方不平衡的基础上的,过去香港为内地做了三件事,第一,转口贸易,给内地带来了起步的基础物资和第一桶金;第二,外商直接投资,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第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为内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资本,港股中内地企业市值占60%,交易量占70%。

在作者看来,现在的形势已经彻底变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香港未来要干的三件事:

第一,帮助内地国民财富实现全球配置,让中国人“坐在家里投世界”。

第二,帮助中外投资者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管理在岸金融风险,针对内地资本市场的不足,提供风险对冲衍生产品。

第三,为中国的钱定价海外的公司股权和大宗商品提供平台。

看完本书,感觉像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认准了时代变化的节奏,想要干一番事业。

这些文章就是在阐述和解释自己的干法。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香港这种追求民主法治,程序正义的环境下,没有政治上的核心和权威,要进行改革,必须要以理服人,在民主的条件下尽可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作者写这些文章也许就是这个,必须要让更多的人理解他的想法。所以能够感受作者下了很大功夫,让文章写得通俗、直白。

感受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怎样引导读者的思路。

对质疑和问题进行解释,是文章的主要目的,解释问题的过程当然就是引导读者的过程。但其实引导别人提问题更重要,提问题本事就能左右人的思路。例如,中国和西方差距的减小,中国各种开放措施的出台,对于香港来说肯定是很有危机感的,在认识内地和香港的关系上,很容易就会形成非此即彼的、对立的思考方式,对此作者指出怎么提问题很重要。

“香港的繁荣能否离得开中国内地的发展?这是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问题应是:香港的繁荣为什么要离开中国内地的发展?

强大的中国内地为什么还需要香港?这也是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问题应是:有一个繁荣、稳定、自信的香港是不是对中国内地更好?”

很明显,正确的问题是积极的、开放的、创造性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的行为来源认知,认知来源于思考,思考方式的分化,就是从提问题开始的。

第二,为了把复杂的金融问题解释的尽可能通俗,让更多的人看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阐述,而不是直接对金融问题进行说明。

比如香港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分工,把证监会比作刑警,把交易所比作交警;

对于要不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比作养儿子,父母的经济条件、工作状况、住房大小不应是生孩子的必要条件,永远不存在所有条件都完美的理想状况;

把一带一路和香港的关系,比作镇上的大户人家(中国)带领镇郊田野里的农户(沿线国家)共同致富,给农户修路引水,让农户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卖到富裕国家(欧美),但是修路引水的投资、生产的产品怎样定价,需要有个集中的市场,香港就充当这个角色;

把沪港通比作在一个饭店吃饭,同时又点了隔壁饭店的菜;

把90年代初的内地市场比做方形管道,香港市场比作圆形管道。H股的设计比作转化器,让两者能够联通;

独角兽企业的上市,比作“王老五寻亲”。把相关利益者分别比做王老五,新娘,岳父,岳母政府媒体;

把互联互通的内地和香港比作大学,不同水平和能力的投资者比作研究生、大学生、高中生;

把交易所的发展,比作农夫种水稻,最早的庄稼是本地股票,后引进的种子是H股,新经济时代,需要改良土壤,引进蔬菜、果树、木材等更多的品种。

作为一流的金融家(在任港交所总裁前,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苦口婆心的放下姿态写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了。

不过,以前看过一个观点,说会不会类比式的思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智商水平和思考能力。真想想,要把一件复杂或陌生的事,恰当的类比成另外一个更加通俗的事情,好像还真是有点不容易。

这本书文风上有一点点像毛选,气势上当然不能比了,说理方面还是有不少共同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