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论语之有教无类

2022-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zhujiang0718
子曰“有教无类。”

现在这四个字都被人用烂了,基本上是被 局限在了学校里头,也就是教育这一块。用于形容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被平等对待,都有权受到相同的教育。

如果理解成教育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实事求是的说孔子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但是孔子严格上来讲不能算是教育家。如果在教育这个领域,孔子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教育从业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孔子其实算是开办了一个类似于新东方一样的教育培训机构,然后孔子是自己当校长自己当老师,直接授课教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同时也培养一些人才,当然也算是孔子的一个生意。

孔子本着不相的原则,对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报名来学习的这些弟子们,没有任何的要求,不管你是当官的做生意的聪明的傻的,有钱的没钱的,有前科的没前科的,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从这一点上看的确可以算上是有教无类。但也正是如此,孔子的学生们也就鱼龙混杂,人数也比较多。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多少呢?七十二个,什么意呢,就是三千个学生,最后学有所成的七十二个,大家可以算下,三千学生里头最七十二个毕业的,这个比例2.4%。按照这个比例严格来看,孔子应该不能被称为教育家吧。

事实上,孔子向来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并不是大家所理解中的那个有教无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资质条件如何,都用一样的方法,讲的也都一样的东西,如果那样的话,估计连七十二个毕业的都没有。

孔子平时上课都样子呢,下面坐着一大群人,坐不下都在后面站着,等大家静下来,孔子他一般都只扔出一句话,或者说一道思考题,比如:吾道一以贯之,拿什么贯的呀?说完转身就走了,这其实像极了弘忍法师当初,在给众弟子们出的题,就是他让所有的弟子把自己对佛的参悟写成一个偈语,最后看谁参悟的更透,再决定把衣钵伟给谁,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是六祖慧能参的最接近,他写的是什么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境界就比当时众望所归的那个神秀要高了一个层次,弘忍一看这个入门了,然后再在慧能的头上敲了三下,意思是让他半夜去禅房里找他,为了继续把佛法里边更高深的更精妙的东西继续再传给他,为啥这样呢?因为如果你连门都入,我跟你讲你也听不懂呀,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孔子的目的也是一样,下面的学生那多鱼龙混杂,啥人都有啥素质的都有,如果上来就一顿讲,那么对很多来说根本就是对牛弹琴,浪费彼此的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到那些真正有慧根的有悟性的学生们。
因此,孔子第一步只是先抛出一个话题,然后让大家自己思考自己悟,再看看大家的反馈,首先那些根本就听不懂的,回答的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自然也就PASS掉了,说明你的那个觉悟的条件还不成熟啊,只能继续努力 ,等待缘起,如果那样的话,我也没时间给最基础补起,如果那样的话,我也没时间带着那些真正的好学生们,继续往前走了,你看这一点和佛家所说的只渡有缘人差不多。孔子对那些能跟上节奏的,入了门的有慧根的,优质的学生们啊,单独再去花更时间去培养他们,给们讲更多更深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有大家所想的一碗水端平,有教无类,而是典型的因材施教。

既然孔子都是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只把有教无类,只用来形容教育和教学,这明显 是一个有明显的错误用法和理解。

痞解版

——子曰“有教无类。”

到底指的是什么,这里的教,结合上一篇,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那就很容易理解了,是善人教民里的教,而不是学校里的那个教育,有教无类里的教指的是对人民的教化,有教就是使之有教,使人民更加有教养、有素质,更加接近文明的状态,重点来了,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和今天的无教无类,放到一块看,逻辑关系就更加清晰了,因为假如我们能做到善人和教民,连非我族类,就是戎都可以同化了,因此在强大的文明教化面前,不管你是什么人,粗暴野蛮贫贱富贵,你是蛮夷也好,你是戎也罢,最后都可以变得有教养,有素质,有文明,教是不分种族和种类的,有教无类,依然是君子们以不相为谋道基本原则具体的表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