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唯品会校招运营面经(用户运营专员)
唯品会 用户运营专员
Buluu
TIME:9.19-9.20
流程:群面-初试-复试(止步于此)-HR面
群面:
人数:13人一组
群面题目:微信小程序是否能够取代APP?
流程:阅题+写答案——讨论——展示 40min
进入房间前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足足有三页纸的关于小程序的材料,大家坐定后便开始自我介绍。发现这次遇上都是些大佬级人物,于是我趁在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开始快速浏览材料并记录自己的观点,提前做些准备。
正式讨论开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抢着发言,于是我打算先听听他们的想法,后发制人,然后等到第三个人说完我再开始插话,这一次群面我选择的立场是:微信小程序能够取代APP。而这样的选择使我在群面一开始就陷入了比较不利的境况——等到全部人表达完观点后,全场仅有我和另一个女生是选择了“可以取代”,于是我和她需要和另外的11个人展开博弈。
我通过一些事实和数据试图去例证取代的可能性,而我也发现在我摆事实、说数据的时候,两位面试官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看我。在后来的讨论中,场面几度陷入混乱,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在据理力争,同时还有几位同学莫名其妙地跳出来总结一波或者重复讨论过的问题,而我除了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在不断地努力把控讨论方向。眼看时间不够,我们在争执中最后选择了根据不同类型的APP分情况讨论,而这时候我陷入很尴尬的境地——选择“不可取代”这个立场的人很多,每人一两句讨论占用了很大部分的时间,而我由于没有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几乎没有贡献观点。
最后展示结束后,面试官让我们选三个自己认为在这次群面中发挥出色的人,我被cue到的次数排在第二第三左右,我认为这也会作为面试官筛选的参考。
Tips:
1.论队友的重要性——大家想法一致群面或许会更顺利,但持有不同的观点时,是挑战,也是机遇
2.遇到这种时事+观点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来发表观点,摆出事实、拿出数据,切勿自说自话,这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一个关注热点的人,同时这也是作为运营人的基本。所以平时要多追热点、多积累、多沉淀
3.观点类题目切勿思考片面,因为你的观点最后不一定能被采用,就像我只思考了“可以取代”的理由,没有去思考“不可取代”的理由,所以到后面立场需要发生变化的时候我就无话可说了
4.群面越是多人,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就越少,所以每次发言都要有实际效用(观点贡献、流程推动、方向把控等等)
初试:20min
群面后的当晚接到第二天的初试电话,初试面试官是运营中心OMO-用户运营组的主管。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开始向他介绍我的实习工作内容,他会根据我的回答进行提问、深挖,而且挖的很细,细到具体详细的做法和步骤,所以这部分占据了大部分的面试时间。
结束了对简历的提问后,他问了我为什么想要应聘这个岗位而不留在原本的实习岗位(本人正在唯品会实习),数据处理能力(主要是工具的使用),文案编辑能力,平时主要关注的数据指标有哪些,平时获取知识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最后我的提问是这个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以及我的匹配程度,面试官给出的回答是:数据分析能力+文案编辑能力,也给我解释了这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认为我的能力是符合这些条件的。
Tips:
1.要对自己的简历了如指掌,对简历上的每个字负责,现在的面试官都会根据你的描述进行提问,反问,细问,所以只有熟悉了简历才能灵活应变
2.专业面试,要遵循岗位匹配的原则,提炼岗位JD所需要的能力,例如唯品会用户运营岗要求的关键能力是数据+文案,所以我在每一次回答过程都有提到数据,同时我带了自己写过的文章用来佐证自己的文案能力
复试:20min
初试过后等了一个小时进行复试,面试官是OMO的总监,非常友善但却给人凌厉的感觉,进门后气场扑面而来(或许这就是大佬吧)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开始介绍实习的工作内容,然后面试官进行提问,但这一次的提问都非常尖锐,首先问到了各种数据的具体数值,而我确实没有准备好,所以没有答上来。后面的提问跟初试差不多,但感觉要求更加有逻辑、具体的回答,否则面试官会挑刺。同样的,对简历的提问也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后面还是问了我为什么想要应聘这个岗位而不留实习,问了我对用户运营的理解,在这里我说了比较久,大概有几分钟。
后来因为时间不多了,面试官让我提问,我还是那个关于岗位能力和匹配程度的问题,在听完面试官的回答后,我针对性地介绍了自己的优势,随后面试结束。至此,我感觉除了第一个问题没答好,其他发挥都没有问题。
TIPS:
复试和初试的过程挺相似的,不同的是总监面的问题会更加深入、更加尖锐,看问题的角度很宏观,问的问题却很微观,你的回答需要逻辑化、思维需要灵活跳跃,才有可能征服面试官
感悟:
最后止步复试,没有进入HR面(只挑了1个人进,直接谈薪资了),我感到非常可惜,因为留在唯品会一直是我的目标,但走到最后却功亏一篑,被拒之门外。
但可能就像我们说的,七分努力,三分运气。从成千上万人的投递和笔试,同个岗位有几百人群面,十几个进入初试,几个进入复试,到最后只有一个人进入HR面,越到后面,运气的成分越来越大。
可能是败在了忽略数据,又或者是其他人确实比我更出色很多,但无论如何,被自家公司拒绝,是一件令人非常伤心的事情。
写于10.1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