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智慧父母”【第24课】学习笔记:了解儒家学问的几个
国学经典教育“智慧父母”【第24课】学习笔记:了解儒家学问的几个要点
一、了解儒家学问的意义
①诸子百家当中儒家对教育的阐述是最透彻的。孔子被奉为万事之师,他整理的一整套培养人才教材培养圣贤和人才无数,被后世发展为四书五经,沿用至今。
②只有儒家文化的包容才能做到让一个56个民族的国家的人民和谐相处。
③诸子百家的圣贤,90%出自儒家。因为儒家担任了完成建体的责任。
二、西方为什么针对儒家文化拼命打压
害怕中国的文化复兴。如何能让中华的文化不复兴?他们认为只要没有人学习孔子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就后继无人了。儒家兴则百家兴,儒家衰则百家衰,儒家王则百家亡。
三、儒家文化的三个要点
①历史上任何一门宗教或任何一个文化派系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只有儒家办到了。孔子开创私塾,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奉献。“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足以见得孔子对于人类文明的奉献。
②孔子主张教育应以经典为师,以先贤为师。孩子需要的是文化成长、内在成长、心灵成长和生命的成长。孔子离开自己的儿子14年,但他的孩子照样成材,以及孔子的后代都人才辈出。因为他们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以经典和圣贤为师。而不是当下社会倡导的肤浅的亲子教育和亲子陪伴,如果要陪伴孩子,陪着孩子读经典才是真正的高质量陪伴。
③孔子整理的培养人才的教材从三书六经,被后世发展为四书五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验证,毋庸置疑地被认为是教育人才的最高纬度系统性教材,从先秦儒学再到荣儒再到新儒,皆后继有人,因为儒家有固有的教材系统地培养人才。
四、儒家的优势
①诸子百家当,只有儒家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系统地培养人才的教材。
②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建体,即以德为基建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对于学问,儒家不排他。
④教育平民化,且因材施教。
五、儒家的核心观点
①以人为本也以仁为本,把生命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所以“学而第一”,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内圣外王”,本身是庄子提出的。张子在阐述老子的观点时,最终还是转而阐述儒家的观点:格物致知,修身为本。“内圣外王”,只有儒家提出这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内圣一定开出外王,也就是后世儒家传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只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才能悟道。
③强调“一”的本体构建:一是学习能力,二是主动学习的态度。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可能学的好。
④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六、其他触心金句
①转凡入圣的唯一路径:学习+学习经典!
②成绩能解决很多问题。原则:择善而固之。
③教育不能图简单方便!简单高效的是工厂,不是教育。
④在5000年的文化宝藏里。只要让孩子学会古文,就拿到了取宝藏的钥匙。只要孩子传承了5000年的文化宝藏,那么孩子的人生,一定能“达则兼济天下”,最差也能“穷则独善其身”。
⑤五四以后的错误观点:看不懂古文就不看。
⑥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认知是正确的,所以用经典去教育孩子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