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休

2018-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dl2_lb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稼轩若没有经历大的悲喜,断断是说不出此话的。

很多时候你们不喜欢古诗词,只是因为你们赏析不了诗词本身用词的精准和唯美,韵律上由于发音的变化,有些似乎也找不到韵脚了。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年龄小、阅历少,所以无法理解诗词中所传达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逐句翻译就能明白的,需要你感同身受。就像小时候家长不让你玩火一样,他们会告诉你,火很烫、很危险,但究竟什么是“烫”,如果你没有尝试过的话,那“烫”之于你不过是个形容词罢了,你如何能切实理解?诗词也是一样,它蕴涵了太多的家国抱负、离合悲欢,即使是尽量选择没有用典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但依然感觉无甚共鸣。那是不是就证明年幼的孩子无需学习诗词呢?我认为不是。

首先诗词培养的是你阅读时的审美情趣。我们总觉得艺术指的是音乐、绘画、书法,但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的一种,你能在里面发现文字的韵律。读每一句时都能在合适的位置找到气口,于是读文章就像在唱歌一样。同时你会发现,许多文学家,在书法和绘画上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像王羲之、王维、苏轼、唐寅等,这并非巧合,当你认真阅读这些人的作品时,你会发现,他们大多不取艰深晦涩的典故,不着意雕琢辞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字本身能否给你呈现出画面感,从而引发思索、引起共鸣。所以在你真正阅读经典过后,即使不甚理解其意,但文字的韵律依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在平日的写作里会自然流露出一派天然的风流。一首首诗词就是一部部小的经典。白居易的《长恨歌》仅用了840个字就将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写尽,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事情啊。从叙事到写景,心理上经历的百转千回统统凝结在这840字中,以至于它甚至掩盖了真实的历史,将真相进行了唯美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众多看客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这是诗的巨大成功,却也给了历史一个极大的不公。

其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当你去到一些地方、遇到一些人、看到一些风景、做了一些事,那些早年间背过却不理解的诗句可能自然就理解了。诗词总是会用最凝练的语言诉说自然的景色和人的感受,所以当你去了荒凉的西北,面对茫茫大漠时,你才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而到了江南你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色,体味到截然相反的人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这风景、这人文,你不真切地见到便只是纸上谈兵,终究是有所缺失的。同样,如果你没试过“爱上层楼的强说愁”,你就不会明白一位作家在得了一个好句子后他会有多激动,而当一切繁华散尽时,他心里的缺失是无法再用语言去叙述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都不该抱着嘲笑的态度去看待文学作品,因为一部文学背后就是一个人满满的一生。也许我们不懂,那是因为这是别人的一生,他也许与你的人生轨迹并无交合,但我们都该尊重对方。所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并不是词人故意要吊胃口,而确实是不必说、不愿说、不能说。

有时我很矛盾,像这种“欲说还休”、“人生初见”、“当时寻常”的体会,我希望你们永远都不要有,因为这对亲历者是一场折磨,但无奈人只有在一次次折磨过后才会有所成长。所以我只能希望你们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偶像,在以后遇到困难时,能想到书中的某人,能坚定地、不背离自己初衷地挺过去。你们会成为最优秀的那个,我一直坚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