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2讲 ——释论题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上讲内容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上一讲我们稍微介绍了一下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之前需要学习的东西,主要是佛法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核心道理,即佛说法以二谛的方式,还有三自性。
上次学到学习本论的目的,就是说我们要熟悉一些基本的名相,了解我们身心世界这些法缘起的因果,目的是要体会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法都是二无我的——人无我、法无我,这样子就可以化解我们的无明烦恼,增长福慧,趣向菩提。
新课学习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我们今天继续来接着下面的内容:
【十三、本论来源】
世亲菩萨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概括浓缩而来。
本论的来源是世亲菩萨从这个《瑜伽师地论》里面本地分中概括浓缩而来的。《瑜伽师地论》那部论里面全面介绍的总共是六百六十法,那么世亲菩萨把它浓缩为一百法。
【十四、《瑜伽师地论》简介】
那我们稍微了解一下《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一卷大概一万字左右,(总共)差不多100万字了,很大一部论,号称佛教的百科全书。它从小乘到大乘,把它划为17个部分,做全面的系统的论述,是弥勒菩萨造,无著菩萨记录的。
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其实翻译成中文应该读yujia比较准确,但是我们从古至今好像习惯了读yuqie,“yujia”、“yuqie”都可以。它的意思就是相应、涉入、和合、一致、相辅相成,也就是跟佛讲的真相相应。瑜伽师即瑜伽阿阇梨、瑜伽行者,通称三乘圣道修行者。指瑜伽三乘行者通过闻、思、修次第修行,达到所观境、所修行、所证果善巧相应而成就圣道。就是我们小乘、中乘、大乘,这三乘圣道修行人以佛讲的道理来闻、思、修,然后就和佛讲的那个真相相应,随顺于真相,慢慢地接近真相,这就叫相应。最后就证到了,就是见到了真实相,而且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调伏调御众生、教化众生的。
那么什么是“地”呢?地就是所依、所持、所行、所摄,有境界义。就是我们根据什么来修行。我们拿修行的次第来指导自己和别人;就是说包括你的依止,你所依靠的,你所去行动的,涵括了这一切的内容。“瑜伽师地”亦指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简单讲就是我们修行人修行依据的一个基础理论、指导方法、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那么《瑜伽师地论》就是论明三乘行人修行境、行、果相应的境界。我们前面讲了教、理、行、果,对吧?就是那个意思。根据佛的教法,就是教材文字这些,然后它们当中包含的理论、具体指导的修行方法和达到相应的标准、结果、证果,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瑜伽师地论》论述了十七种境界,就是大小乘全部概括为十七个方面,所以《瑜伽师地论》又称为《十七地论》。
【十五、玄奘法师与《瑜伽师地论》】
这部《瑜伽师地论》是我们玄奘法师去取回来的,那么玄奘法师的情况我们以前也介绍过,今天再稍微讲一下。因为这个《瑜伽师地论》其实在玄奘法师取回来之前,已经陆陆续续出现过一些小部分的节录翻译,但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这部《瑜伽师地论》是最完全、最接近原本、最精妙、影响最大的一部。
玄奘法师为什么要去取这部《瑜伽师地论》?当时玄奘法师在唐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佛教虽然很兴盛,但是各派的争论非常多,大家意见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宗派之内部也有很多的争论,莫衷一是。玄奘法师对这个疑问也很难解决,所以他就感受到我们国内佛教界现状——极待突破,需要提升,同时渴望研读佛学的原典。因为只有佛菩萨讲的原经论,才能够解决疑问。他有这个心以后,后来又碰到了一个天竺的三藏法师,叫做波颇蜜多罗,他告知中天竺最大佛教寺院那烂陀寺的大师戒贤正在传《瑜伽师地论》。那烂陀寺是世界上综合性的一所佛教大学,各宗各派、大小乘全都有,非常大,去过的人应该知道,那个旧址现在还在,看得出来那个规模。那他知道有戒贤法师在传这部论,这部论就是通论三乘,可通各家的歧义,就是可以把各家不同意见把它汇通,所以他就发心志求学习这一部《瑜伽师地论》。至于玄奘法师去取经的过程,大家多多少少了解一点,那真的是非常难的,九死一生,吃尽了苦头,所以他这部论得来是很不容易的。
去了印度以后,在那烂陀寺就听戒贤法师讲解这一部《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前后给他讲了三遍,同时其他的大乘、小乘、中观、唯识乃至外道的论典,玄奘法师都有学。回国以后,用了三年的时间把这一部《瑜伽师地论》才译完了,译了三年,不容易的。唐太宗当时看了以后很高兴,就为他所有的这些翻译做一个总序,就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刻在西安的那个大雁塔下面,那块匾还在。
【十六、世亲菩萨简介】
我们看一下作者,他不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浓缩了一百法嘛,那么这位作者是什么人物呢?我们稍微了解一下:
世亲菩萨,公元380年至480年之间的,世亲又翻成天亲,音译就是婆薮槃豆,印度梵语。他是另外一位菩萨(无著菩萨)的弟弟,无著菩萨是把大乘唯识弘扬出来的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萨。授记他的经书现在是找不到了,从别的渠道,比如说一些祖师引述的经论当中可知,无著菩萨是佛授记的登初地以上的菩萨,他往生的时候是三地,不得了。另外一个佛明确授记的是谁?龙树菩萨,初地。还有弥勒菩萨不用说了,弥勒是当来下生佛,他现在是十地以上的等觉菩萨。那么佛明确授记我们这世间人的登地菩萨就这三位。登地菩萨就相当于已经是见到佛、见到了真实了,他一帆风顺就能成佛的,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所以佛会在经典里面授记的。
这位世亲,就是无著的同父异母弟弟。那我们看一下陈代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记》,称他为在这个萨婆多部(出家),就是小乘一切有部,是佛灭后三百年之初从根本上座部分出的一个部派。那么这一切有部,就是主张三世一切法悉皆是实有的,故称一切有部,只是这一切法当中没有那个人我。这是典型的一切有部的说法。这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主要的二十部派,加上其他的小的一共一百多部派。天亲菩萨在这个小乘的部派里面出家的,他出家以后,博学多闻,遍通诸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就是说他学得非常好,学问、道德、守戒都是一流的,没有人能相比。他做了一部论叫《阿毗达磨俱舍论》,无人能破,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世亲的这部论也简单介绍一下,三十多卷,都是大部论。他把小乘佛法整个修行全部介绍得清清楚楚,没有人挑得出问题来,到现在还是研究大小乘的人必学的论。所以你看他在小乘的境界已经是顶级了。这个时候他就在北印度弘扬这个小乘了,他弘扬小乘的时候,常诽谤大乘。他就说大乘不是佛说的,大乘是怎么样怎么样,反正就造了恶。后来是被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摄受,感化了。
这个当中有一个故事。他哥哥知道他造了诽谤大乘的罪,将来果报很不好。然后为了去帮他,他就装病,叫人送信给他弟弟说:“我病得快不行了,你过来看我一眼。”那天亲就去了,快到的时候,他哥哥就命弟子在隔壁的房间诵《华严经》,就在那念,大声地念。那他一来以后,就让他在那里等,不是马上见他。他就在那等,等着,就听他哥哥的徒弟在诵《华严经》,听到当时马上就有解悟。也就是说他就听懂了,他就知道了大乘才是真正圆满的佛教。所以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造了很重的罪,就要把自己舌头割掉。他哥哥说:“你以前诽谤大乘,那你现在用舌头来弘扬大乘不就行了嘛。”所以他就发心弘扬大乘。
这个情况,就是说他听到大乘马上就能懂,那说明他是什么位啊?他已经到了大乘的加行位了啊,要不然的话,半天都听不懂、反应不过来的。所以这是一位很不得了的菩萨。虽然说没有登初地,但已经是登初地前的胜解行地了,就是加行位。后来他在大乘当中跟他哥哥学习,快80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逝世。留下很多论著,与唯识学有关的,有《摄大乘论释》十卷,就是解释他哥哥造的《摄大乘论》那部论,然后还有《辨中边论释》、《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等等。这些都是把唯识的理论系统化的核心的一些论著,都是前无古人的,把佛的唯识理论全部系统化,融会贯通了。其实他造了很多论,大家称他为千部论师,就是大小乘一共有一千部论。当然这个(数)字有点虚,可能小小的短短的也称一部论,对吧?但是你看他造的这个《俱舍论》,小乘的,涵括了整个小乘;然后大乘的这些唯识的经论,都没有人超过的。所以大家知道,世亲菩萨对这个后世佛教的贡献,除了释迦佛、龙树、弥勒、无著,应无人能及。但其修行境界,为大乘初地前的加行位。
他往生之前是怎么做的你知道吗?因为印度很热,他为了少流汗、不洗澡,就坐在一个油缸里面日诵十万偈,就是诵大乘经典,每天诵十万偈,一偈是四句话,速度非常快。有人说太夸张了吧!不夸张,你去网上查一下,现在有人诵经的速度也非常快的。一本厚厚的书,他十来分钟不到就可以诵完的,有这样的人的。诵《楞严咒》,一分钟诵完的都有的,听他的音要把它录下来放慢听才听得出来!所以说那个时候的众生,特别是世亲菩萨这样根基的人,日诵十万颂应该是很轻松的。他就这样诵,为什么要诵啊?他要熏习大乘佛法,要把那个种子熏进去,他这是加行位都要这样熏!所以现在我们后世的人动不动就说,这个人古佛再来,几地菩萨再来,这个是有妄语的嫌疑的,后果很严重的!因为会误导后来的众生,让后来的学佛人无所适从,甚至把他们有些不了义的开示当成比佛讲得还了义,这就是一种后遗症呐!你看世亲这么有成就的一位大祖师菩萨,他才是初地前的加行位。那个时候还是像法时代,佛灭度后不到一千年,几百年以后的事情。
【十七、学习此论的主要参考资料】
那么这一次我们学习此论的主要参考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乘入楞伽经》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
窥基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对《百法明门论》作的一个解释)
普光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窥基法师、普光法师,都是玄奘法师的徒弟。对他们的这些参考,主要是参考他们对下面百法概念的解释。但是法义的解释我们以《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为主。因为《楞伽经》是佛讲的,属古义唯识,天亲菩萨也是弘扬古义的。所以我们古义对古义,这样更相应。
《大乘百法明门论》论名释义
今天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我们就从论名开始解释。
1、大乘
“大乘”梵语音译摩诃衍。摩诃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衍”为乘,意为车乘,运载之义。
“大乘”,谓之能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死轮回苦海运载到觉醒的彼岸,故名“大乘”。以人法皆空、唯心无境之核心义理,四摄六度之万行,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之教、理、行、果的佛法体系。
我们看一下安慧菩萨著的《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里面怎么讲的。这个《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是解释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是安慧菩萨造的一部论。
安慧菩萨著《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言:“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何等名为七种大性?
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
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行故。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
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一、“境大性。”大乘佛法是以百千无量这样的经典、广大的教法为境界。因为是佛讲的,佛讲的大乘佛法其实是无量无边的。曾经有弟子问,佛讲的经占佛能讲得经的比例是多少?佛就在地上抓一把泥巴,他说:“我对你们讲的经就像这手上的泥巴,我还没讲的就像大地的泥巴,是这个比例。”所以佛的智慧、功德,他的法是像泉水一样永远流不干的,就是可以不断地流的。
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我们就要行菩提道嘛!要自度度他嘛!自利利他嘛!自觉觉他嘛!大乘佛法的利益对象是没有局限的。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发四弘誓愿的时候,还记得吗?“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一切修大乘的人必须得发的本愿。所以他利益的对象是没有局限的,是面对法界一切众生的。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智慧啊!智慧很广大啊!那么“广大补特伽罗”,这“补特伽罗”就是数取趣嘛!就是人我。一个是人无我,还有法无我。这个智慧是无比的,所以《般若经》里面讲叫做“无等等”啊!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行故。”所以大乘菩萨的修行是,从你初发菩提心到成佛要修多久啊?“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听闻大乘正法开始,到登初地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开始到圆满成佛,两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其实就是代表无数的意思,很多。它是一个数量单位,但是它所蕴含的那个数量非常大。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就要发长远心。不要发那种什么心啊?就像那种急功近利的,好像“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一样的。这是说得好听呐!说得难听就像我这一辈子死了,有没有来生也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了。发这种心去学佛不对路的。生命是无止境的,你一定要发长远心。
佛讲了嘛!你从初发菩提心到登初地醒过来,要一大阿僧祇劫,这还是修行正法哟!你修错了还不行哦!所以我们有没有到这个一大阿僧祇劫的最后啊?最后阶段有没有到按佛讲的你就会清楚。佛讲了嘛!至少要达到加行位嘛!“胜解行地”啊!你才能够说这一辈子有可能突破过去登初地啊!“胜解行地”就是刚才前面讲的世亲菩萨那种。一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那个是圆满的教法!然后他一辈子拼命地修,修到最后还没有登初地啊!看到了吧?往生之前还没登初地啊!所以这些情况我们要清楚啊!你说修小乘人无我那个不好讲,有可能末法时代个别的可以。但是那个有意思吗?那是走弯路了,小乘对于大乘来讲是绝对走弯路的。所以我们这里只讲大乘嘛!所以要发长远心啊!这样发起长远心来了,你的这个步伐才踏实、扎实,这个方向才对啊!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大乘的菩萨、佛,他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说“有智慧不住生死,有慈悲不住涅槃。”因为他知道“生死涅槃等空花”啊,没生死!涅槃是相对于生死安立的一个名词概念。生死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涅槃?他了知“生死即是涅槃”。所以他就不住,才可以做到不住。不是愿不愿意住的问题,是有没有智慧的问题。所以叫方便善巧嘛!这就是智慧嘛!
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他所证到的果的功德大,佛的功德简单讲就是“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这只是高度概括了一丁点。具体讲,佛说他就是坐在那里无量劫讲下去都讲不完,那功德就有这么大。
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就是说他做的事情多嘛!你要从事相上讲,那个做的菩提事业,那个事业是最广大的。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比不过的。
此论题中大乘也表示非小乘,因为小乘只安立七十五法。
2、法
看百法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叫法。
法:
梵语音译作达摩、驮摩、陀摩等。意译法。 狭义:于佛典中,其语意有多种,或指佛陀所说之教示,或指汇集佛陀之教示而成的圣典,特指佛法。
狭义:模仿学习,效法。
广义: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代称,唯识此论概括为五位百法。
“法” 梵语音译作达摩、驮摩、陀摩等。意译就是法的意思。那我们看一下法的狭义的定义,就是于佛典中,其语意有多种,或指佛陀所说之教示,或指汇集佛陀之教示而成的圣典,特指佛法。狭义的法我们可以指佛法。还有一种狭义的法,含义就是模仿学习、效法的意思。这个我们都知道。还有广义的法就是什么呢?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代称。唯识这部《百法明门论》概括为五位百法,所以五位百法就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万法。
法的专业说法: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什么叫任持自性呢?从存在的角度而言,自性就是那个法本身。指“法”能保任、执持自体性相(也就是特有的属性),而不与其它事物混淆不清。例如,狗有狗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具体每只狗又有它自己的特性,人也如此,所以这叫任持自性。就是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属于它自己的特性,不会混淆的。人是这样,动物是这样,树木呢?花草树木也有花草树木各自的特性嘛!所以我们知道这是菊花,那是玫瑰花,那个是格桑花。就是根据它自己的特点来判断。所以一切万法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和轨则(或者说规律),可以被心识认知,就是可以被有情众生认知的,故称为“法”。但是前面讲的这一些都是世俗谛啊,大家刚学完《金刚经》不要又忘了。你不要以为说,这些法都有他的自性,那就是误解了,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的。
那么“轨生物解”是什么意思呢?从认识角度而言。指“法”皆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则,能够为有情所了解认识。指认识的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真理等。那个事物有它的轨则,有它的这个发展的规律,可以让我们去认识的。就是可以总结出来我们去认识它,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所以佛法里面的一个“法”字,内涵就概括了所有的一切。这是广义的“法”。那么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说出来的教导众生去认识诸法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两方面内涵,所以佛法也名为法。那佛法有它自己的一套嘛!所以你只要去学习,会了、了解了,你就知道这个是佛法或者说不是佛法。我们也可以根据佛法本身的特点、特征去认识它,所以它也称为“法”,它也是“法”的一部分。
3、百法
佛法将一切事物总称为“一切法”或“诸法”,对此一切法又有不同的界定角度:
世间法、出世间法
蕴、处、界法
蕴、处、界就是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嘛!就是从三个角度来概括我们身心世界。
有为法、无为法
有为法是我们世间众生的世俗法,无为法是出世间的这个圣者见到的法。
善法、恶法、无记法
染污法、清净法
你看染污法就对应有为法、世间法,清净法就可以对应于无为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一些内涵而已!
那么法以能分别认识法的有情众生而得以安立的。我们说一个事物,之所以说到一个事物、一个法,一定是有能认识事物的那个能认识的存在,是不是?那么我们众生无量,众生的虚妄分别亦无量无边,故法亦无量无边。每一个人他所认知出来的法都不一样,比如说同样的我们大家在这个房间里,大家对这个房间的感觉描述都会不一样;哪怕大家对这个杯子的感觉也不一样;哪怕大家对我讲的话的体会感觉也不一样,对吧?所以从这个角度就知道,佛的定义很准的。像世间人对这个法怎么定义?比如说他说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大家听过这样的类似描述吧?那我问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谁去认识它?你凭什么说它存在,对不对?一句话就没戏了。所以世间人讲话是不靠谱的,知道吧?说得好听一点叫不靠谱,实际上都是戏论,这个没有诽谤,没有夸张。
所以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从《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中提纲挈领概括出的一百法,实为认识诸法、学习佛法的基本“密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来为诸家所重视。因为学习佛法,既然佛法是用我们的名词概念安立的,那我们要知道它所赋予这些名词的内涵是什么,对吧?我们只有了解了佛法的那些名相、概念的内涵以后,才具备了看懂佛经的基本的一些前提条件,或者说就叫密码;你才能去破解佛法讲的内涵是什么意思。
那么百法里面主要包括了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共一百法,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4、明
“明”的基本含义是光明、明亮,因光而消除黑暗,显明幽隐,引申为知识学问,如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和内明,之五明。
因明就是逻辑学,推理的。工巧明就是技术,会各种各样的,能工巧匠。医方明就是看病的。声明就是韵律,比如说唱、念、诵。内明就是指你本业的那些要懂,比如说我们佛教的内明就是佛法,如果是婆罗门教的,它的内名就是它的经典。所以这个五明也是通世间出世间的。
佛法通常以“明”代表佛菩萨圣者“通达”真实相的无漏“智慧”。“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而且是圣人的智慧,无漏的——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无明的、真实的智慧,叫无漏智慧。这种智慧与无明相对应,所以说“明”就是 “无明”的反义词。佛菩萨是明的,我们是无明的。所以明为慧,无明为愚痴暗钝。明慧可以照破无明愚痴暗钝。所以我们要学佛法,才能破无明,是吧?
明还有通达、认识、了解的含义,如“明了”。明白了吗?明白!还有比如凡夫没有真实之明慧,但可以通过熏习来认识了解通达圣者基于真实明慧流露出的正教,而趣向圣者的真实智慧。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可以学佛觉悟的一个基本道理。我们就学圣者、觉悟的人提供给我们的这些教法,我们按照这个教法去做,最后就可以证到他们证到的那些真实相,开发出真实智慧。《大乘百法明门论》之造论目的就在这里。就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智慧,但是可以通过熏习来认识了达圣者基于真实明慧流露出的正教,而趣向圣者的真实智慧,所以佛菩萨造论的目的在这里。
此论同时也包括了圣者基于真实明慧流出的教理。那么论题的“明”便有了名词“智慧”的意思,同时这个“明”还作动词用(认识、明了、通达),也就是这个“明”字具有了一语双关的含义。
5、门
出入之方便途径,也有开通无滞之义。
我们不是说有这里有个门,对吧?一打开就通了。意谓这百法乃是凡圣交集之门,也就是凡夫通往圣人的一个关口、一个通道。就是众生入大乘及通达一切法之要门,也是众生了解、学会大乘佛法的一个门。
“门”还有引申为方式方法等含义,如法门。也有将法按某种标准规则进行归类的意思,即分门别类。所以门的含义也蛮多的。
这个“百法明门论”的门也包括了“途径”和“分门别类”的含义。就是让我们入大乘佛法门,或者说入圣者的门;同时又把一百法分门别类,分成一百个部分,所以这个“门”字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6、明门
好,我们再看“明门”,合起来了解一下。
明慧能明了、通入百法差别和真实义,故曰明门。
就是说这个明慧能够通入。这里的“明”字作名词用,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动词就是入,入后面的什么呢?百法的差别。我们了解百法的差别,还要修证进入到真实义,就是入真相的大门,所以成为明门。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明了此百法入门而开发见真实的智慧。这个意思就是包括两方面,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
7、论
佛法分为经、律、论三藏。经和律确切为佛陀说,最具权威性和确定性,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十二部经中有一类叫“优婆提舍”的,意译为“论义”的,也是指佛说的。所以佛讲的也有叫“论”的。或佛和弟子对答作义理的辨析、归纳和梳理的,这类内容也叫做“论义”,或者叫论体经,像《解深密经》,很典型的一部论体经,还有《大乘阿毗达摩经》,这部经已经失传了。
除了此类论外,还有菩萨和祖师对佛说的经、律、论所作的诠释,也称为“论”。这个“论”的名字梵文就叫“阿毘达磨”,义为无比法。也叫对法,就是对那些经论的解释。
又辨析抉择义理,教诫后学决断疑惑,称之为论。这个定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讲的论。这个“论”不包括佛跟佛弟子对答的内容。所以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识。
所以论有直接解释佛经的,比如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大智度论》。还有对佛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阐述的论,如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它就不是针对哪一部经来注释的,他就是把整个佛法自己来归纳、理出一个体系。那么前面这个《大智度论》就是对着《大品般若经》来注释的,所以它有这个区别。
三藏十二部,无非诠释戒定慧三无漏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大体上是这样分的。那么为什么经是诠定学?我们看一下,经就是佛陀基于亲证实相而得的无出无入之大定所宣说,所以说经诠定学。这个定可不是四禅八定,也不是灭尽定,是佛的定。所以说这个经是诠释、表达出佛证到实相以后的,基于实相的那个无出无入的定,因为实相是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动摇的。
律是表达戒学的,我们知道律跟戒是相对应。律,戒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讲得很清楚的,按照那个要求来就行了。
论诠慧学,为什么说论诠慧学呢?论是以佛说为依据,通过辨析、归纳、抉择等如理思维,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对佛法的体悟,不断接近佛法真实义,智慧便不断得以开发。所以说论是开发我们众生智慧的,对吧?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祖师对佛法的归纳和法义的解释,不属于佛说的“优婆提舍”,就是不属于那个十二部经的“论义”那部分,故称为“阿毗达摩”。对本论所举“百法”中,一切凡夫皆执实有我法,故招分段及变易二种生死——分段就是六道轮回,变易就是圣人的境界不断地变化。若能于此百法,了悟皆无我法可得,则入大乘之门,有望超此二死,此为本论之目的。所以菩萨造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一切法无我,要见到真相,觉醒过来。
下讲预告:唯识核心纲要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今天我们就先把这部分内容了解一下,下一堂课我们就要进入到主题。那么进入主题,我们还不是从《百法明门论》的第一句开始,我们把大乘唯识的核心纲要先做一个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百法明门论》是唯识学的内容,如果不把唯识的根本了解清楚,只是在枝末上去学,学了半天也不得要领,抓不住要点。所以我们干脆在学《百法明门论》之前,把整个唯识的框架、主干、核心先把它去了解清楚。这样了解清楚以后,后面就很省劲了,一说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它的根源来自于哪里,它的道理要归结于哪里,它为什么要讲这样的内容。
唯识学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里讲唯识核心纲要,其实是狭隘了,其实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整个佛法的纲要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不是我讲的,下面学到的内容你看佛是怎么讲的?佛会讲。所以下一堂课我们就从这个核心纲要开始学,学几节课我现在不知道,学完为止。学完了这个纲要以后,再接下去从《百法明门论》的第一句开始学,那么这样子我想后面的就好办了,要不然讲半天也抓不住个头脑,很麻烦的。
再提醒大家一下,就是我们学就是依据古义来学,以佛菩萨圣者的经、论为依据来学习,所以跟一般的讲法可能有点不一样。大家要有这个意识,不要到时候在那里去矛盾,而且我们讲的每一句话,我都会找经典的依据给大家看的。
下面可以提问。有问题吗?或者大家对唯识的理论的疑惑、不了解的也可以提。学佛要动脑子的,不要我说什么样就怎么样,要主动地学习,这个效果才好。平时回去没事要多思考,不要学完了就完了。好像很洒脱,离开讲堂了,就跟自己没关了,那不行的。你进到讲堂来,讲堂之外的跟你没关那可以,但是你从讲堂出去以后,要不断地去如理作意、去思维的,这样学佛法进步才快的。
那我们就一起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作业:
熟读下面链接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