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化,平衡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3人  田下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于前两日拜读了莎士比亚传世名篇《泰勒斯.安德洛尼克斯》作为莎翁最著名的悲剧之一,这篇悲剧沿袭了惯有的爱恨情仇的作品内容类型。莎翁以其华丽生动之至的语言风格,在阅读的同时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读罢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以一位女性读者的身份,凭借自己浅薄的认知,来谈谈关于这部悲剧的几点感受。

悲剧大致情节是罗马大将泰勒斯征服了哥特王国,俘虏其女王塔摩拉及其三个儿子,泰勒斯在他的儿子提议下残杀了塔摩拉一个儿子。恰逢此时罗马两位皇子处于王位争夺期间。在泰勒斯和其弟弟保民官玛珂思的拥护下,皇子萨特尼娜斯登上皇位并决定立泰勒斯之女拉维妮亚为后。然而拉维妮亚早与萨特尼娜斯的弟弟巴西安纳斯相恋,巴西安纳斯当着众人面夺走了拉维妮亚。新皇恼羞成怒,认为是泰勒斯和巴西安纳斯合伙羞辱他,一气之下立哥特女王塔摩拉为后。自此,塔摩拉和其男宠阴险狡诈的艾伦合谋杀死了巴西安纳斯,并嫁祸给泰勒斯的两个儿子,因此泰勒斯的儿子被判处死刑。泰勒斯也在艾伦的欺骗下为救儿子剁下一只手成了残疾。除此之外,在塔摩拉的纵容和艾伦的指使下,拉维妮亚遭受塔摩拉的两个儿子奸污并被斩去双手割下舌头成了残疾。悲痛欲绝的泰勒斯决定复仇,让其子路歇斯投奔罗马仇敌哥特人,并最终在其帮助下俘虏了艾伦和塔摩拉的两个儿子。艾伦被活埋饿死,塔摩拉的禽兽儿子被做成了肉饼,宴会上被塔摩拉吃下,泰勒斯在宴会上向罗马皇帝萨特尼娜斯揭露了塔摩拉种种罪行,并杀死了受辱的女儿拉维妮亚,手刃了恶毒王后塔摩拉。最后也被皇帝杀死。此时路歇斯带领哥特人前来,杀死了罗马皇帝萨特尼娜斯。路歇斯被推举为新皇,悲剧告终。

整部悲剧情节一波三折,伴随着阴险血腥与暴力,爱恨情仇的交织中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善与恶的种种问题。泰勒斯在凯旋后残忍杀害了俘虏塔摩拉的儿子,去祭奠罗马战死沙场的亡灵。看似正义之举,实则是罪恶的开端。罗马作为征服者,对待俘虏竟是这般惨无人道,毫无大国包容情怀。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泰勒斯自己经历过儿子战死的悲痛,作为人父的他丝毫没有考虑为人母的塔摩拉的苦苦哀求。因此,这种伪正义成为了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也成为了造成后期一系列惨剧的根源。塔摩拉的复仇致使阴险狡诈的艾伦乘虚而入,罪恶就从这里开始。可见,罪恶的压制在于人们心中是否存有一丝悲悯包容之心。无论是以何种名义的杀戮,都将使罪恶冲破束缚,从人们的心底释放出来,邪恶也就悄然而至了。

至于塔摩拉,儿子的死致使仇恨蒙蔽了双眼,在艾伦的怂恿蛊惑下不仅杀死了巴西安纳斯,还纵容自己两个好色的禽兽儿子奸污了拉维妮亚,并将其致残。同为女人,我不理解塔摩拉为何如此惨无人道。此处就好像是邪恶与正义的对抗,充斥着暴力和血腥。当正义虚弱时便受到邪恶的凌辱。后期拉维妮亚在父亲的帮助下杀死罪魁祸首,割喉放血,复仇的淋漓尽致。正义终将会反叛邪恶,到那时,将是血的偿还。艾伦陷害泰勒斯的儿子身首异处,并害的泰勒斯砍掉了曾经为罗马立下显赫战功的手臂,自此,塔摩拉的复仇告一段落,罗马被一片黑暗笼罩,透不尽半点光芒。

整部悲剧就像是正义与邪恶的反复抗争。最终泰勒斯付出了生命与仇敌同归于尽,恶人也受到了严酷的惩罚。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然而正义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个人角度而言,这部悲剧给我的启迪就是,为人要心怀善念,在正义处于上风时,记得学会将心比心用善意去平衡一下正义的残暴。要知道,真正的正义不是对邪恶的赶尽杀绝,也不是以除恶扬善的名义大兴杀戮。在中国文化中老子讲求上善若水。水无锋无形,却能化世间一切污浊。我想,正义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以善渡化邪恶,才不至于两败俱伤。

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除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能够使其历经沧桑在历史的积淀中绽放不朽的思想光芒的还有其对各个时代思想上的指引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我想这部悲剧留给我们的治世之经就是如何平衡强与弱的对立。作为战争胜利者的古罗马,无法以其包容的胸襟去海纳征服的土地,一味地去用暴力压制,最终在昏庸残暴中走向衰败的残阳末日。我想,现实社会也存在着强与弱的对立。然而究其根本,它们又是同根而生,相互牵制相互统一。所以,社会的存在就是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平衡二者的对立关系,强者在征服中包容着弱者,弱者依附强者的同时对其构成一定牵制,不致使强者过度膨胀而走向极端的毁灭,从而在不失衡的状态下平稳运行着社会秩序。

正义以善者形象去化邪恶为光明,而无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度,都应在强弱,善恶的斗争中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昂然屹立于岿然不动的山顶,以其善的光芒去普渡众生。征服的坎途不应只有鲜血白骨,更需要涣然冰释的微笑和涤荡污秽的鲜花甘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