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旁观者的心态做交易
今天看到一个段子,说某大佬有两个儿子,早年因为忙于事业对老大疏于管教,早早留洋归国,混迹魔都成了花花大少。大佬事业有成后痛定思痛,对老二严加管教。老二颇为争气常青藤毕业后,大佬鼎力助他投身科创事业,颇为风光。大佬退居二线,回首往事说:老大虽然花花大少,除了会花钱泡妞这些年一事无成,一共也就是花掉几千万冤枉钱,老二有知识有教养但是投资太失败,烧掉了十几亿也没见干出啥名堂。
这并不完全是段子,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类似的案例。这周就有两个新闻引发媒体热议,一个是美国著名的基金经理James Cordier因为裸卖空美国天然气看涨期权,结果遭遇暴涨22%,于是输光了所有的本金。这是一个14岁开始在血腥的衍生品市场搏杀的神级交易员,2004年的时候还专门出版过一本叫《期权出售完全指南》的教科书。
还有就是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的产品也提前清盘了,今年他旗下的产品平均跌去了近三分之一。要知道他曾经管理过几百亿的大盘子,并在七年中翻十一倍,但遇到今年的行情也是无奈。
在交易和生活之中,我一直平衡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交易上,投入的时间应该和收获是成正比的。但最近我越来越怀疑自己错了,回想自己刚入市场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应该都和我一样),那时什么都不懂,但却买什么赚什么。
后来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基本面、技术面、情绪面、资金面、宏观、微观学了一大堆,反而赚钱不如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记得在前几年热播的《爱情公寓》里面有一个桥段,说胡一菲是个优秀的操盘手,有一次在她生病的时候,公司遇到巨大的经济危机,她本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挽回损失,坚持带病工作一段时间后,危机没有解除,自己反而累的住院了。可当她出院的时候,危机已经解除了,不是靠某个人的专业知识,而是市场自己变好了,这可真是一个讽刺。
美国还有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叫彼得林奇,他曾经创造过13年26倍的辉煌,但据他自己说每年只花十五分钟的时间看大盘。
难道在做交易方面,收获和投入时间真的没有直接关系吗?答案很可能是这样的,想想自己入市的时候,那时正处在大牛市,整个市场趋势向上,所以才能买什么赚什么。而亏钱的时候,除了踩雷之外,大部分也都是因为市场整体趋势向下。
有一句话叫没有人能与趋势为敌,趋势就是用来收割大神的。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成功在于他们投资的是伟大的企业,而这些企背后是几十年总体增长强劲的美国经济,他们只做对了一件事,就是顺应了大势。安全的宏观环境、靠谱的中观行业,出色的个人能力,所以他们的成功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顺应大势,听上去多么像一句话“废话”,但真正参与其中的人,又有几人能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这一切?交易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因为各自的色、受、想、行、识而迷惑了自己的本心,从而产生贪、嗔、痴的毒心。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趋势的车轮碾过,青山依旧在,只是人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