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爱好者福建省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明教遗址度岁始末

2018-08-18  本文已影响66人  虚度_色受想行识
“看,明教不是我杜撰的,许多读者还不相信明教的存在呢。”2004年11月26日,金庸参观明教遗址草庵时说。

一 · 明教与草庵

明教最初叫“摩尼教”,在“三武一宗”之唐武宗会昌灭佛时转移地下改称明教,并积极与中国民间宗教相融。“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创立于公元三世纪左右,该教吸收了佛教、基督教、袄教等多个宗教的教义。秉持光明战胜黑暗的信念,提出“二宗三际论”,二宗即二元对立,如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真与假,三际即初际(过去)、中际(现在)、后际(将来),从中可以看出很深的佛教和道教的影子。然而,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它与白莲教(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以及元明清各朝的农民起义的关系。

草庵摩崖石刻——摩尼教劝念真言

草庵地处泉州南门外华表山麓,其势倚山而建坐于石台,背靠万石峰隐于苍翠间,本是一处自然幽静的山林庵寺,却因摩尼教钩沉古今,以至于它竟是目前世界唯一的摩尼教寺院,是现存最完好的摩尼教遗址。草庵肇建大抵北宋时期,如今的石室及摩尼光佛石像始于元朝,据考证这里是当时明教教徒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出土于草庵前枯井刻有“明教会”字样的宋代黑釉碗

尽管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将“摩尼教”也即明教及其变易组织视为打击对象,“摩尼教”在中土传播极其困难,但还是依附于佛道及民间信仰一直在隐秘的传播。隐秘到什么程度呢?从文章开头金庸先生的话就可以知道了。好在闽南地区长时间多种宗教并存,本地神佛信仰异常浓厚,这恐怕是“摩尼教”能够如此完好的延续和保存的原因之一。

泉州草庵的石壁造像是如今世界仅存的唯一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二 · 作缘草庵

从明清的销声匿迹,到清末的颓败,草庵似乎被历史遗忘了。慨叹沧海遗珠,幸遇高僧出世。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三次入闽,六次来泉州,四次选择在草庵度岁且前后住过五次

追溯缘起,当始于性愿法师,性愿法师作为弘一大师初到闽南便相识相投的挚友之一,曾先后数次建议、安排弘一大师在闽南各处的度岁去处。因了解大师常闭关著述喜好清静的习惯,每每引介都能得到弘一大师的赞许。起初性愿法师推荐自己比较熟悉的南安雪峰寺,弘一大师也曾连续两年在此度岁。直到弘一大师第三次来泉州时,在草庵主事的广空法师反复礼请,又经性愿法师推荐下,弘一大师终于来到草庵。

此时的草庵刚刚经历了自明末以来数百年后的第一次重修,在瑞意法师和广空法师的主持下,用了十年时间将草庵恢复一新。不幸的是草庵新建的僧舍刚刚落成,瑞意法师就因意外往生了。同年年底即1933年12月27日,弘一大师移居草庵,初到草庵数日大师即写信与性愿法师感恩介绍如此合宜的地点:“曩承介绍居住草庵,以胜缘未能成熟,屡欲往彼,辄为阻障。致本月初旬乃获如愿。移居以来,身心安宁,深感昔日介绍之慈恩也。”

弘一大师在此度岁时即居住在右上角阁楼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宗教关怀显得愈发重要,闽南自古佛教兴盛,在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更是佛种遍布。尽管是摩尼教遗址,瑞意法师和广空法师的到来,却让这里因佛法而再度复兴。弘一大师深谙历史变迁、教理圆融,沉淀了近千年的草庵文化自然能深深触发弘一大师的种种才思,于是第一次到草庵就先后题写了楹联数对,并手书“万石梅峰”刻于庵后。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内,天光云影四时春

神灵体正胜佛国

地寂境幽似西天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释迦文佛即为释迦牟尼佛。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

草積(上加艹)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

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三 · 初到草庵

弘一大师此次在草庵度岁将事情安排的非常密集,讲经弘法自不必说。两个月内弘一大师先后为大众宣讲《梵网经菩萨戒本》五日,紧接着又讲解《药师经》三日,期间肺病发作稍有好转又为传贯法师和性常法师开示蕅益大师《祭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文》一篇,为信众讲解《四分律随机羯磨》十五日。恰逢蕅益大师涅槃日之时,大师又再次开示《祭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文》及《德林座右铭》,后又宣讲《含注戒本》。

大师常以字结缘以字弘法,在草庵期间除了为庵寺题写楹联外,还有感于广空法师、广谦法师精进勤佛写下“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为感恩瑞意法师、广空法师修寺筑楼功德,为所住寮房篆写“意空楼”。为激励信众修学佛法,在钟鼓架题写“以戒为师”,在香积橱题写“勇猛护持于佛法,愿常利益诸世间”,以示来人。

初到草庵时,还发生了一批庵寺所养蜜蜂因误食而死的不幸事件,于是大师及其他法师行施食之法超度亡蜂。另外,大师听说有一贫家子弟捐一元钱随喜助印,大为感动写下《记厦门贫儿舍资请宋藏事》一文专记此事。1934年3月17日,大师受邀至南普陀闽南佛学院遂不得不离开草庵,在厦门不久大师就将这段在草庵的过往写成了《行脚散记》。

四 · 大师遗嘱与“草庵钟”

1935年12月28日,弘一大师在惠安弘法期间因感湿寒之气身上长出严重的溃疡,于是来到草庵养病。这次的病情异常危噩,以至于弘一大师写下遗嘱安排后事“命终前,请在帐外助念佛号。但亦不必常常念。命终后,即以随身所著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之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化。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为简单。必须依行。否则,是逆子也。演音启。”

即便是病情见危自觉命终,弘一大师仍不为病所痛。据广洽法师回忆,当时看望大师询问病况时大师回答:“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所幸的是在弘一大师坚定的信念和一段时间的修养之后,于1936年2月8日病情稍有好转,于是大师移至南普陀继续医治终得康复。这段经历对于弘一大师来说可谓影响极深,1937年3月28日,弘一大师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演讲,以为《南闽十年之梦影》题特别讲述了在草庵养病的经过。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草庵钟”,“草庵钟”是弘一大师在草庵重病卧床顽疾缠身之时房间中放的一只钟表,这只钟比正常时间慢半小时,因为这一特别之处,让病榻上的弘一大师记忆犹新,“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弘一大师还在《南闽十年之梦影》的最后自述:“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可见“草庵钟”意涵之深。

弘一大师所撰《重兴草庵记》

弘一大师彻底痊愈以后,应草庵礼请写下《重兴草庵记》:“草庵肇建,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有龙象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进登,位跻贵显。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因依其形,创造石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各贤读书。’盖记其事也。胜清御宇,寝以零落;昔日金刹,鞠为茂草。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绵历岁时,营治堂宇。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虽未循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余于癸丙之际,岁暮春首,辄居意空,淹留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乃为述记,垂示来叶焉。于时二十五年,岁次玄枵。慧水瑞集岩大华严寺沙门演音撰。”

五 · 辗转草庵

1938年,沿海战事紧趋紧,弘一大师为寻清净之地大师于1月31日再次莅临草庵,为大众宣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同时再次为草庵题写楹联“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初到草庵之时是弘一大师第一次宣讲《药师经》,大师离开草庵后又叮嘱身体有恙的广空法师持诵《药师经》。2月19日,弘一大师离开草庵至泉州惠安一带继续讲法。

1938年12月12日,在安海弘法的弘一大师来到草庵小住,三天以后从永春普济寺远道而来的法师第四次迎请大师,大师于是决定前往,在去永春途中于承天寺讲法耽搁了一段时间,次年1月31日弘一大师又选择回到草庵闭关静修数日,2月9日弘一大师离开草庵再次赶往永春普济寺。这也是弘一大师最后一次在草庵居住,三年多以后,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

草庵是明教遗址所在,是摩尼教传教之地。而摩尼教又借取了佛教教义,在摩尼教沉寂数百年后律宗大德弘一大师数次在此讲经说法、弘法度众、撰文题刻、闭关著述,复兴草庵,功德共鉴。

或许弘一大师并不知晓此间与明教之深切关联,然因缘不可揣度,更不可言说。草庵一地经历了文化熏染、宗教变迁、历史变革,对于草庵而言,可以说是承载与见证同在。

如今联句犹在,庵钟长鸣,弘一大师在草庵的故事依旧跃然,理当传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