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9县官如何待人处事(一)

2024-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那么经过一路颠簸,总算是到任了,但是还不能马上开始大展拳脚。

在清朝县一级,县官有自己的衙门,也就是县衙。

县衙建筑往往仿照皇城,也是坐北朝南,北京紫禁城东西设置六部,县衙正堂两旁也设置六科。

虽说皇权不下县,也可以从建筑上看到县官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

通常而言,有正八品的县丞、正九品的主簿两个副手类型的职位,很多地方这两个只会挑一个设置。

还有管理各种杂职人员的典吏,这个职位就不入流了,没有品级。

这些都能算作清王朝公认的“官员”,此外还有不少杂职办事人员,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负责体力活儿的“衙役”,还有比如有负责文书业务的“胥吏”,服侍县官的“长随”,给县官当顾问的“幕友”几种类型。

胥吏和衙役基本上是当地居民来担任,可能多达上千人,胥吏没有俸禄,只能靠惯例的办事费或者贿赂作为收入,而衙役则每年还能领几两银子。

而长随则只有几十人,由知县出钱雇佣,充当知县和其他人员的桥梁。

幕友最少,大概就个位数,但是至少要包括管收税的师爷和管审判的师爷各一名。

幕友,俗称师爷,地位很高,既要帮知县出谋划策,也要监督胥吏和衙役,避免他们肆意妄为。

幕友和长随都是县官亲自挑选的,而胥吏和衙役则都是在本地挑选,受贱民待遇,不能参加科考。

不过,清朝到任的知县不能立刻进衙门,还要在城隍庙留宿一天或三天,同时也要斋戒,不吃荤,称为“斋宿”,此后才能搬进衙门。

之所以有这一步,是因为城隍可以理解为神仙界的知县,掌管本地祸福,知县要表现出足够的尊敬,才能获得首肯。

斋宿完毕以后,到了衙门,就要张贴告示,宣布自己的当政理念,再颁布堂规,讲清楚怎么约束自己的手下,这就算正式展开工作了。

每天黎明,小帅在县衙里的宅邸醒来,叫人打开县衙大门,手下们抵达工作岗位。

天亮以后,开始办公,小帅上午主持早堂,把文件发给手下,接受部下上呈报告,也会受理诉讼、审问犯人之类的。

然后小帅回到县衙的签押室,研究文件,并且准备下午要处理的诉讼。

然后下午的午堂,一般是专门用来审判,一直到下午四点,也有些时候案子多,晚上还得再开庭。

到七点,所有衙门工作职员全数集合点名,小帅就可以关门了。

县官的大部分精力,都会消耗在怎么对付地方上的各色人等上面,到任后更是如此。

县官主要接触的人分为四种,官、吏、士、民,分别都需要不同的“待人法”。

清代官箴书所概括的这些“官”,就是那些和小帅一样有编制、被中央外派到地方的官员,这些人普遍都是尊崇儒学的知识分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应付。

其中最重要的就要数掌握自己人事未来的上司们了。

到地方上以后,近则三天,远则三月以内,应该尽快去拜见上司,还说态度不能太傲慢,但也不能太谄媚,要尊敬、勤勉,以礼相待。

吏,就是包括衙役和胥吏在内的各类没有编制的实务人员,也叫“胥役”。

我们现在说对下属恩威并重,而官箴书教怎么对付小吏,基本上只会提威 ,而很少见恩。

比如前面那个要处理“金刚罗刹”的县官,到了衙门以后就嘱咐找几个手最狠的衙役来拿竹板,在衙门门口给和“罗刹”一同作奸犯科的胥役点名,就地打板子,吓得他们跪地求饶。

县官一连打了二十几个,当地民众都拍手称快。

这种“下马威”流传很广,以至于后来演变成了官场惯例,称为“迎风板”。

由于清朝知县最核心的两大工作,钱谷和刑名,最后都需要胥役配合执行,也就是最“扰民”的末端工作都归他们干,所以老百姓常常叫他们“鹰犬”“爪牙”之类的恶名。

不仅如此,这些人在官箴书里也往往以“衙蠹”的名称出现,也就是“衙门的蛀虫”的意思,“胥吏书役”四个字,经常和“刁猾奸恶”排列组合。

明明负责的是衙门的基层实务,老百姓不待见就算了,为什么连县官也头疼?

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出身低贱,收入微薄,又被列为不能科考的贱民,作为官府权力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只能用权力喂养自己的家庭。

想要治理“衙蠹”,又不简单,一来民众害怕报复;

二来“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很多胥役自己在当地有比县官甚至省官更广的关系网,想要斩草除根几乎不可能;

三来胥役们归根结底是给县官办事,很多贪污和滥用权力的好处是流向县官的,县官也很难断自己的财路。

至于清代的士,包括当地乡绅、生员等等在内的本地实权人物,他们与县官虽然同属士大夫阶层,但立场并不一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