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连载:许生的故事1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3582/52ad4c0b54599d3f.jpg)
已经想了很多天了,一直没有动笔,临近冬至,回家祭祖,心有所感,写下第一篇。
这个图是在许生三伯父的坟前拍的,因为三伯父已经作古很多年了。老人家是2008年去世的,死的时候享年七十三岁,达到圣人去世的年龄。因为民间有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小的时候,不知道这说法是什么意思,长大了读了书方才知道,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死的时候享年八十四岁,因为这两人是大圣人,民间认为这七十三八十四是个劫,故而有此说法。
三伯父一生无有儿女,从许生记事起,他就一直和许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因而也就是许生的家人,不仅仅是一般人眼里的伯父那样。
小时候还是集体合作制,劳动效率低下,因为都是混日子的人多,因而谁家的劳动力多,年底算账的时候,谁家的工分就多,日子就好过。三伯因为小儿麻痹症,腿脚不灵便,跛脚,拄着拐杖,是地地道道的残疾人,不能算一个整劳力,但是因为可以看两条牛,工分也还可以。那时一个整劳力一天一个工,三伯八分工,可以说,集体合作社时,他不是许生家的累赘。而给集体放牛那段时光,在许生眼里,是童年顶顶快乐的时光。早上吃完早饭,从牛圈里把牛牵出来,给牛喝好水,骑上牛背,开始了一天的快乐放牛时刻。集体放牛,最有意思的是将牛赶到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然后把系牛的绳索拴在牛角上,任由牛自个儿去吃草喝水,而放牛的老老少少,或围在一起听许生的三伯讲故事,或几个忍不住饥饿的大孩子去集体的大水渠里或抽嫩藕或打莲蓬去吃,而这些嫩藕或莲蓬总会有三伯的份,虽然他不能亲自下水去干,但是他会讲故事,故事对于哪个人没有吸引力呢?而这些嫩藕或莲蓬,三伯哪怕再饿,也舍不得吃,总是会直接给又瘦又弱的许生。哪怕后来许生上学了,每天放学回来,他总是能从三伯的蛇皮袋里翻到一点这额外的福利。这,给他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活与乐趣,也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三伯念过很多书,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什么《古文观止》《三言二拍》,都装在三伯的脑子里,需要用的时候,三伯可以随时调出来。比如大雪封山的时候,茶余饭后的时候,冬天水冷草枯不用再放牛的时候,村里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围在一起,听听许生的三伯,这个跛脚整天拄着拐杖走路的小老头,有声有色地讲着古时候的事,或者地下世界的鬼故事。有些故事许生似乎还记得,那鬼故事让他听完之后不敢独自睡觉,但是下一次讲的时候,还是让人欲罢不能,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让人既怕又爱。故事的魅力不仅仅对许生是这样,对哪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不是这样呢?可以说,三伯的故事不仅仅是充满了许生童年的记忆,同村的和许生同龄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这样呢?甚至很多大人也是。
即便后来分产承包搞责任制,许生记得双抢的时候,三伯还是可以站着给田里车水的。所谓车水,就是田里没有水,用那种老式水车把低处的塘里或者沟里的水搬运到田里的一种作业方式,很古老,也很费时间费人力。那时候的生活,即使和现在没法比,但是与大集体比起来,已经是能够吃得饱饭了,更重要的是,空余时间没人管你,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渐渐有惬意感了。此时的三伯,依然是家里重要的一员,因为此时耕地还需要牛,家里养了一两条牛,必须有人去放牛看牛,而这一重要工作毫无疑问就落在了三伯身上。三伯是大人,有些人家没办法抽出大人去放牛,只有让小孩子去看牛,而有时候是需要去比较远的地方,他们就会拜托许生的三伯,让他帮忙照看一下家里的小孩,三伯是有求必应。因为这,许生家在村里有了很好的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