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百科 | 70、80后的童年回忆——“抖空竹”
95后已加入被催婚一族,让我们80后着实心塞了一把,过年回家,看到8岁的侄子都用上了iphone8,而自己手里还拿着6sp,也是惭愧的低下了头。感慨被10后超车的同时,也顺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ipad,有的只是打陀螺、踢毽子和滚铁环等等,价格便宜,制作简单,但是带给我们童年的乐趣,却不是这些电子产品可以比拟的。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样东西,
对于大多数00后的出生的人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要问90后之前的人,相信小时候一定都接触过,
这就是——“抖空竹”。
■ ■■■■
说起“抖空竹”来,和踢毽子或打沙包不太一样的是,这是一项对技术有一定要求的活动,那时候能把抖空竹抖出花样来的小伙伴,总是会引来一片羡艳的目光。“回头望月”、“蝴蝶展翅”、“上下翻飞”、“夜观银河”,小小的空竹在他们手上往往能玩出各种花样。
但是如果你了解“抖空竹”这项活动的历史由来以后,你就会发现这小小的“空竹”,来头可不小。三国时期的曹植就曾专门为空竹做赋:“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小竹缘何成大器,健身娱乐聚人气”。明代《帝京景物略》里也有过“杨柳儿青,放空钟”的记载,表明这项活动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传承。
空竹通常为圆盘状,中间有木轴,玩的人双手各持一根两尺长小竹棍,竹棍以五尺的棉绳连接,绕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将空竹拽拉抖动,姿势多变,玩法多样。空竹又分为单轮和双轮,单轮是木轴一段为圆盘,双轮则是木轴两端各有一个圆盘,轮和轮面多为木制,轮圈用竹制成,上有小孔若干,空竹快速宣传的时候,哨口便会发声。灵动翻飞的空竹加上清新悦耳的哨声,让这项运动平添了不少乐趣。
抖空竹这项活动,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上肢运动,但实际上完成这一套动作,需要调动全身的部位,最后靠四肢的巧妙配合来完成。玩家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做走、跳、绕、骗、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随;头做俯仰、转等动作,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时机来控制惯性,完成空竹的各种翻飞动作。它考验的是玩家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及动作的灵敏和对时间的精准控制。动作的复杂多变,使上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比如跳跃时,不但要跳,同时需要腰部动作的配合,上肢随同摆动,颈部也要运动。由此可见,抖空竹是一项全身运动,它不仅可以使上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还能有效地增强内脏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大肺通气量,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促进骨盆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提高弹跳力和平衡能力,对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利。
“抖空竹”运动能够得到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喜爱,除了它有利于身体健康,还与它成本低,占地少,可玩性强有关。殊不见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际,杨柳新绿,日头渐暖,公园、广场上活动的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抖空竹”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也慢慢随着天气转暖而变得随处可见。在不同的地域,“抖空竹”玩法、叫法都各不相同。
例如在北方有人叫它“地铃”、“空筝”、“风葫芦”、“响葫芦”、“闷葫芦”、“嗡子”、“牛”、“地龙”、“空钟”、“地轴”、“胡敲”等;在南方叫“扯铃”、“哑铃”、“响铃”、“地铃”、“转铃”、“天雷公”等;在四川省叫“响簧”;另外,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叫法,比如:抖球球、抖溜溜、抖飞碟、抖牛、抖猴、抖坛、抖铃、抖转转、抖陀螺、拽铃、风铃、酒葫芦、酒嘟噜、嗡嗡、嗡响器、地陀螺、雷公公,等等。而抖空竹的抖法亦是多种多样,有单人抖、双人抖、多人抖;有正、反、花样抖等一百多种玩法。
对于正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抖空竹”不仅可以锻炼青少年儿童左右脑的协调能力,而且还能缓解长期玩手机或电脑造成视觉疲劳;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伏案工作,颈椎前倾,疏于活动,容易得颈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弯曲失常,久之则拱腰驼背,成为所谓“办公室型体态”。抖空竹时,随着空竹的起落,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等一张一弛的功能锻炼,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修整了腰肢体态。而对于腰腿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这更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健身活动,它的动作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动,带动了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从而大大提高了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