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欠中国4000万工程师们一个节日
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这里所说的技师,指的是支撑“德国制造”的“工程师”。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顾明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设立“工程师节”!顾明认为:培养工程师队伍的忠诚、敬业、奋斗、团结精神,是设立“工程师节”的核心价值观。
图1 全国政协委员—顾明下面,北钢联公司以奋战在智能制造行业最前沿的专业视角,结合多年全球智能制造的行业经验,深度分析设立工程师节的必要性。
一、工程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习主席在两会上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几十年来,中国科技的巨大发展,我们的汽车、飞机、舰船、军事装备、人造卫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型成套设备、卫星导航技术等都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这一切成果,都离不开中国工程师的艰苦创作和辛勤劳动。在这艰难的攻坚战中,工程师是担当重任的主力军。这支富有奉献精神和创造力的队伍,在国家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全球产业竞争“战场”上,严守“工匠精神”,勇于创新,不断刷新出如量子卫星、高铁、桥梁、核电等世界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成果,一件件国之重器展现于世人。这正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工程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做的卓越贡献,他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程师阶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中国能立足于世界之林,靠的就是这股力量。
当今全球工业都处于工程师短缺的状态,百分之四十的雇主难以找到合适的工程师。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现已达4000多万人,已具备了利用好“工程师红利”的基本条件。如果说“人口红利”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那么,“工程师红利”将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图2 两会中提出设立工程师节二、工程师精神为社会诠析了正确的三观
“工程师”既要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还要有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光把零件做好了不行,还得懂创新。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又要有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时至今日,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也自然被媒体“遗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的贡献。电视节目《厉害了,我的国》、《大国工匠》、《国之重器》、《我爱发明》无不例外是弘扬工程师精神的正能量节目。即便如此,在青年群体中甚至出现了“逃离工科”、“挣脱工程师”的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技术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更有近半数的工程师表示如有机会更愿转行。另一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娱乐明星最多,崇拜科学家的也有,但对工程师的了解却很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崇拜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如果工程师在社会上的重要贡献再不被肯定,并加以宣传,将导致整个社会工程师队伍后继乏人。
图3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将继续同德国对标三、“工程师日”我们受之无愧
先进的制造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后工业化”,工程师教育被称作是法国高等教育中“最亮丽的名片”。曾几何时,医生是人类身体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表明,“工程师”这三个字的份量有多重。中国目前共有四个行业性节日:护士节、医师节、教师节和记者节。工程师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群体,据统计,2013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已达2400多万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今已超过4000万,设立一个中国工程师节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
图4 北钢联的工程师在调试设备结合以上观点,北钢联认为,工程师是在创造更好的工具,创造无限可能;而人类文明正是由工具的进步推动的,工程师是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原动力。工程师节的设立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提出,无疑是给制造业打了一针强心剂。相信顾明委员的提案是社会普世价值观共鸣的“星星之火”,在未来一定会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将促进更多的人加入到工程师这个伟大的群体中,一同打造更多世界知名的“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