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教学素材,太新鲜了吧

2020-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麦子的书写

今天开始教学第二单元,开始第六课《敬业与乐业》。

因为知道学生在八年级学习过几篇议论文,所以在读过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后,我带着学生温习一下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先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从反馈来看,学生以前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几乎为零,看来当时学得不牢固,过一个暑假就还给八年级语文老师了。得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理解。

正在头脑中搜寻话题,就听见教室后面有哼歌的声音。我们停下来,教室里一片安静,我们分辨声音从谁那里传过来的。好,锁定了,是最后一排的l同学,只见他斜着身子趴在课桌上,背对着同桌。

我问他为什么哼歌,l同学一脸无辜:我跟同桌要点卫生纸,没有唱歌啊!

可是我们都听见了,原来你是在用唱歌的声音借卫生纸啊!

全班大笑,这样有趣的违纪,还是第一次遇到。

好,就用这句话来作为素材吧——

1.论点和论题的辨析。请大家辨析:l同学上课时间唱着歌跟同桌借卫生纸,可以吗?这是论点还是论题呢?

开放性问题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包括l同学。大家都说是论题不是论点。

下一句:l同学上课时间可以向同桌借卫生纸。

同学们瞪着眼迷糊一秒钟,回答:这是论点。

顺势让他们总结论点和论题的区别:论点,就是明确的观点、见解、主张;论题,就是一个话题,问题,不是明确的观点。

接下来,让大家还是围绕“l同学唱着歌向同桌借卫生纸”提出一个论点,或者提出一个论题。孩子们乐坏了,积极性空前高涨。回顾一下大家提出的论点:l同学上课向同桌借卫生纸是不对的;l同学上课向同桌借卫生纸是违反纪律的;l同学上课向同桌借卫生纸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论题:l同学为什么要用唱歌的声音向同桌借卫生纸?l同学上课借卫生纸的行为算不算违纪?

2.论据的辨析。所谓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依据,我们通常说言之有据,要以理服人,不是说你声音大、拳头硬就能说服别人的。论据有两种:balabalabala……请大家判断:l同学说,老师,我同桌上课睡觉您都没有管,所以我上课唱歌也可以。请问l同学用的是什么论据?

孩子们先是笑,后来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就思考起来。华同学最先判断:事实论据!

正确!那么l同学也可能会这样为自己辩解:老师,您不是说过上课的时候身体不舒服不能硬撑着吗?我现在身体不舒服,所以向同桌借卫生纸,我没错啊!请问l同学用的是什么论据?

道理论据!因为他这是引用老师的话呢,老师您是权威,哈哈!孩子们说着笑着,七嘴八舌,认识并学会了区分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这时候,教室外有外班的学生来找l同学,le同学很不情愿地出去了。

哎呀……教室里的孩子们有点遗憾地叹气。没有l同学,我们接下来讲论证就没有刚才那么生动了,只好去找其他例子。

从开学到现在,l同学一直是令各科老师头疼的孩子,上课的时候,睡觉、说小话、扭动身体、发出各种噪音,总之,认真听讲的时候太少了。批评、鼓励、借给他书看,效果都不明显——他最喜欢的似乎是跟同桌交流,偶尔跟老师聊天,或者出去干活。

不过,今天,当他的行为成为教学素材的时候,当老师和周围同学的目光聚焦到他身上的时候,当他的课堂行为被讨论的时候,我看到他似乎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坐得端正起来,脸上带着不好意思的笑。

课堂上出现这样的违纪行为,如果老师批评、发脾气,效果会怎样?课堂气氛立刻会冷下来,课堂节奏被打乱,孩子们会因此而分心。

如果当作教学素材,用于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去呢?知识就在这样的交流中给活起来了,这么新鲜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对违纪的学生并没有刻意教育,教育却又发生了,孩子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反思到了自己的问题。

仅仅需要一点教育机智么?

还要敏锐把握教学进度的能力,把教学素材变成资源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违纪现象的能力。

能力背后,其实是教育信念——不去站在学生的对立面,需要时巧妙拉一把,一起往前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