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生——读维特根斯坦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27070/7a3be7b20ccc464e.jpg)
有些人命定就要成为“典型”,他们的人生乃远离“芸芸众生”的彩虹。这类“典型”中最典型者,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十二岁前,他基本上是个乖孩子,对于未来似乎没考虑过。但就在十二岁这样一个年纪,他突然有了逻辑学意义上的困惑:撒谎是错的,但撒谎若能带来好处,这撒谎还是错的吗?这个问题困扰着他的十二岁的脑袋,但是他找不到答案。
依照家人的安排,维特根斯坦进了工程学校,成绩并不好,毕业后从事与航空有关的工作。但在十九岁时时候,他因为读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数学原理》,对哲学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从而放弃了枯燥的工作,离开自己的国家奥地利,到了剑桥,成为罗素的学生。
作为学生的维特根斯坦是课堂讨论的“麦霸”。不仅如此,课后他还会跟着罗素回屋,继续为自己的立场争辩。“他在课后跟我回去,”罗素这样描述,“争论到晚饭时间——顽固,执拗,但我觉得不蠢”。维特根斯坦对别的事情似乎没有兴趣,哲学之外的唯一兴趣大概只有音乐。在音乐领域,他看得上的音乐家总共不超过六个,其中他最喜爱的只有贝多芬和莫扎特。整个来说,他就是为哲学而生的,而且特别聪明。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描述是这样的:他对哲学比我更有激情;他的是雪崩,相形之下,我的似乎只是雪球。
就这样,维特根斯坦把自己淹没在哲学的思考中,不仅明白了罗素研究的逻辑学,而且,很快就超越罗素,以二十四岁的年龄,把逻辑学推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后来,罗素对自己的信心让步给了对维特根斯坦的信心,只要后者表示自己所写论文或著作没有意义,罗素很快就会把业已写好的文字否定掉,不予发表。
由于对哲学的爱超过一切,维特根斯坦几乎没有朋友,而且,他对普通人又天生的排斥和厌恶,所以,他始终在思考着,却越来越孤独。尤其到后来,连罗素也无法理解他的思想了,或者说他连罗素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也忍受不了了,最终,师生关系转向破裂。
作为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很早就想到死亡,并且老觉得自己即将死亡,无法活到自己的著作最终出版的日子。尽管不断想到死亡,维特根斯坦并不害怕死亡,他甚至多次考虑过自杀。也是出于体验死亡的动机,他自愿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他被分配到炮兵部队。后来,在他的要求下,被分配去了步兵部队。此后,同样是由于他个人的要求,维特根斯坦成了时刻面对死亡的哨兵。
在战争岁月里,维特根斯坦写了大量的哲学日记,甚至还完成了第一部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该书出版后无人问津,因为几乎没人能理解他究竟在说什么。好在,哲学界慢慢发现了它的价值,并且在哲学界的聚会上,哲学家们越来越绕不开维特根斯坦的话题。
维特根斯坦做的几件大事中有一件是放弃自己的财产,即把作为钢铁大王的父亲留下的一大笔遗产全部分给哥哥和姐姐们。他的做法不只一般人难以理解,连剑桥大学的那些知识精英们也难以抑制地表现出惊异。或许,这就是维特根斯坦。
一个人应该怎样在世间存活,维特根斯坦无意间给后人树立了一面镜子,不管这面镜子是让人们转向正面还是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