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就行《醉文明.离席高就座上宾》~mwd)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又看到那个马扎,还有一连串的称呼,扎子,交床,胡床,还有那句诗“床前明月光”。几年前在视频上看到的,那时第一次听到“胡床”不是床,是个坐具,“床前明月光”也不是床前,是坐在屋外,目前一片月光,要不怎么“抬头看明月”呢?当然,马未都先生在那视频中在讲的。
他讲的话,很信。现在看了他这篇文字,当然也很信,但那个“床”在脑子里却还是张床,不是个坐的凳或椅。
n年前远在一千公里外的河南,手机上看到五岁的小儿子写的一首诗,意思大约是楼上窗口往外看过去一片空明,一片霜啊,像毛毯一样。正在民房的房顶上,也是月光之下,看着那字句,潸然泪下。回屋躺床上,正好月光满床,一夜难眠。可不,月光就这床前啊,怎么讲也是这番景象。
杜甫《树间》句,“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又明证胡床是坐具,观月又是在屋外,还说明在唐朝很普遍用这马扎子。又,白居易《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上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又是胡床,真普遍的,很便于携带。肯定不会抬一张大床到小舟上的。
再鉴定一下,又一个“床”。李白《长千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应仍是一把胡床,一张椅子,有扶手的,所以才有那个“据”。冯几据杖(《战国策》),据轼低头(《庄子.盗跖》)。《世说新语》中,“……渊在岸上,据胡床指挥左右,皆得其宜”。《梁书.韦放传》中,“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这种胡床,就是隋以后所称“交床”,以后称“交椅”,今人所称“第一把交椅”。清魏源《圣主记》“年七岁,坐大明汗金床,统南方八十万汉人”,“金床”,尊者所坐的交椅。同属马扎一类,只是有扶手,贵贱有别。清《今世说.豪爽》“毛季莲,尝偕叔大可过吴寓,辄据柳床,自吟所为宴集及登临诸作,大声震四壁”。《红楼梦》“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绳床”,最简陋的马扎了。够艰辛的生活,放到秦未,说陈胜,谓瓮牖绳枢。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又《红楼梦》又有宝钗探春李纨在板床上吃饭的情形,那板床,也是坐具。资料查到这里,终于对古人千百年来称坐具为“床”感到无奈了,心中见“床”便现床形的感观直觉也有几分动摇了。便想到“床”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只是个“爿”,就是一块木板,下面有个脚架,后来右侧加木,为隶变才为“床”。这“床”,就是供人坐的。讲究是这样,之先那就是“席”而已。“床”即“席”演进而来。坐其上,“跽坐”,“箕坐”,“趺坐”,“散坐”种种坐姿。垂足而坐,竟自交椅而始,成为普遍现象这一过程竟进化了上千年。《韩煕载夜宴图》中,既有坐椅上的趺坐,也有坐床上的散坐,跽坐。而朝鲜韩国日本如今仍然跽箕趺散坐在地铺上,榻榻米上。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所以如此,既是习惯,也是气候。南人习床,北人尚炕,上炕就是请坐的意思。北方睡炕,坐床睡炕。生活中,睡也炕上,坐也炕上。条件好点,坐席,坐床。《旧唐书.崔神庆传》中崔家岁时家宴,满床叠笏,那床,就是个厅堂坐具,炕上的坐姿习惯延伸的产物。坦腹东床,这床也是这个北方的坐床,坐与躺,只是身体动作的稍微变动,在炕上如此,在这床上也如此,所以王羲之就坦腹东床了。天冷睡炕上,天热也可睡床上。《左传·襄公二十七所》:“床笫之言不逾阈。” (阈,yù,门槛)。床笫之欢,炕上床上都可以。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离席高就座上宾”,这一句,把由“席”到“床”到“座”的历史(亦包括胡床,有胡床,然后有现代椅子)都涵融其中了,的确是生活演进出来的,讲究出来的。现实忽而生动多彩起来,因为历史生生不息,波澜多姿,而现实的内涵则无不容含着历史之内涵。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8回:“出门方欲图生计,入室何来座上宾?”,哲理一点,也可以这样说。
如果不费点周章,翻书读诗凡见“床”,则永远都还是自家门内的那张床。花点功夫,长点见识,眼前豁然开朗,又豁然贯通。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 好一句“离席高就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