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世界读书日有感

2024-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似水

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多年来,每晚睡觉前总要翻几页书,享受这样的精神晚餐,仿佛一天没有白活,方睡得踏实。曾几何时,枕边书被手机干扰,一本纸质书需好长时间才能读完。又到了读书日,尽管感觉每天都在读书,却又觉得好长时间没有读书。

近年来,网上读书、平台听书多于读纸质书,以为读纸质书得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需静下心来,这样的时光总觉得越来越少,而我以为唯有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的读书。一个有阳光的春日下午,一边听着曼妙的音乐,一边喝着咖啡,读一本心仪的书,而今似乎成了奢侈的事。这样的时光哪里去了?

怀想疯狂读名著那些年,怀念读完一本心仪的书给我带来的喜悦。整个初中阶段,好像全用来读无用的书了,囫囵吞枣,大都只读情节,有些连情节也跳跃着读。譬如《红楼梦》,跳过大量的诗词;《战争与和平》,跳过战争场面的描写;《悲惨世界》跳过历史事件与革命场景的描写……尽管如此,却奠定了我对文学艺术的喜爱。一到寒暑假就到图书馆借书,闻着书香,有些还是书发霉的味道,也觉得好,在高高的书架中穿梭,想着将来能在这里工作就好了。后来,果然在图书馆工作了许多年,怀恋上班读书下班也读书的日子。

在图书馆工作的日子,很少买书。想读什么书,首先去馆里找,馆里没有再去买,或者特别想拥有一本书就买来收藏。总是借来的书先读完,买的书迟迟未打开,除非心仪很久才买到的书。故,借书的好处多多。离开图书馆后,这种好时光便没有了。

刚到北京时,要适应新环境、快节奏的生活,为没有时间、精力读书而焦虑。上下班路途近四个小时,那段时间也成了我的读书时光,在摇晃的地铁上走进我的“避难所”,也是对眼下繁忙日子的短暂逃离。

逛书店、进图书馆已成旧日好时光,又回到没在图书馆工作时的买书时光,却迥异于彼时的买书。那时,主要逛书店,书多半是买一本看一本,往往要在书店待上许久,站在书架边精挑细选,找到好书的欢喜,买到心仪书的喜悦久久不会散去。如今买书,基本在网上买,一次总会买上许多本,往往是只想买某一本书,为了平台的促销活动买一堆,就不一定每本都是喜欢的。收到书时也很快乐,却只是瞬间。只抽出最想读的那本书,其余搁置于书柜,也不知何时翻起,一遇到平台搞活动,又会去买,书却只能一本一本去读。有时也同时读好几本书,这本摸摸,那本看看,有些书翻几页就放下了,真正一口气读下来的书越来越少。

喜欢一样东西、一个人,总想拥有,就像鲜花,将之摘下,看着她枯萎、烂掉、丢弃。当然书不一样,喜欢的买来,有的读完,有的读几页就放下,有的尚未来不得读就已积满灰尘。看着书柜里、床头柜上、茶几下塞满的书,真正读完的没有多少,也许久未体味到等待一本书、读完一本书带来的长长愉悦。

上周末买了几本书,书柜没有地方放,只得挑出一些读过的没有多少收藏价值,或是内容相同,版本不一样的书在网上卖。初次卖书,从前实在不想要的书就当废纸处理,而一本一本卖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没有一丝不舍,想着这些书又有新的主人,新的归宿,也很欢喜。

越来越感到,书,不是拥有越多越好,也非读得越多越好,生命有限,书海无边,必须好好选书,读经典,读在时间长河中被无数次筛选出来的书,读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勉强自己读不喜欢的书,哪怕经典。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我怎么也读不下去。宁可一遍一遍读《红楼梦》,也不愿读它们。

最近,又读了一遍毛姆的《读书笔记》,非常认同毛姆说的“读书是一种享受”。显然,我属于毛姆说的那类读者,“在业余时间里想读些书而且觉得有些书不读可惜的成年人。”毛姆在此书中列举了十本他喜欢的书,我也在读书日这天列举自己喜欢的十本书,不知将来会不会改变。

《红楼梦》
《飘》
《包法利夫人》
《日瓦戈医生》
《卡拉玛左夫兄弟》
《追忆似水年华》
《悲惨世界》
《苔丝》
《呼啸山庄》
《安娜·卡列尼娜》

这十本书中,最爱《红楼梦》,不记得读了多少遍;《追忆似水年华》至今未读完,不是舍不得读完,也非读不下去,只能慢慢去读这本“法国的《红楼梦》”。沉浸于玛德琳蛋糕的感觉真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