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细节描写中探究文章主题
本轮赛课,我大胆地尝试了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从人物细节描写中探究文章的主题,有得有失,现在的回顾总结,希望自己下一次记能做的更好!
此次做课的题目是《从杨二嫂的角度看故乡》,从一个女子的变化上面来看故乡的转变。闰土历来都是《故乡》这篇小说的主角,被大家深刻分析和探讨,而把杨二嫂看成是和闰土一样的人物,所以只是浅浅地一带而过!其实,闰土和杨二嫂是不相同的两类人,不能在解读中混为一谈;杨二嫂的转变同样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问题,她也是当时那一类小市民的代表。
闰土是农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农民的伤害在闰土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闰土就是众多下层农民的典型代表;而杨二嫂却是小手工坊一类的小市民的代表,是属于另一类的人群,分析的意义同样重要。
作者在文中对杨二嫂进行了较为多的细节描写,然后再用以前的杨二嫂和现在的杨二嫂进行了深刻地对比。比如,年轻时的杨二嫂是终日地坐着,坐着两次用简短的话语提到这个环节,我在这里提示学生进行思考:一个年轻的妇女,终日坐着,说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从这个小小的举动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大家最后认为杨二嫂是一个很端庄、守妇道的人,谨慎稳重,不乱跑;由此马上与课文的83段对杨二嫂每天必到我家的情形进行对比,让学生从这种对比中感悟很多!
当然,这样的细节比较多,这是我以前讲课从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因为它“太细”,所以常被忽略;小说中往往有很多这样的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把它们重点解读一下,它们同样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
犹如杨二嫂的性格转变,会给学生带来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一个以前善良的人变的如此不堪?自然而然地会考虑到社会原因。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经济的日益萧条、衰败,都浓缩在了小说中,体现在了各色的人物形象上。
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要提示学生去抓住这些细节,既分析人物形象,又探究了文章的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局限于课堂时间,所以小组讨论的就不是那么充分,很多学生的看法没有和大家分享;现在试想:如果以写作小片段的形式进行,会不会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呢?
课堂目标很明确,再有第一课时对闰土的分析为例,所以这节课还是比较顺利的,只是有些不深入,因而有些不太理想,觉得有些东西还没有完全探讨出来!
另外,最后一张幻灯片的设计也有些“画蛇添足”,应该和文章的主题探究不相符,下次我会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