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写作秘诀
摘自 张超 阅读与写作
孩子上小学后,开始接触作文。有些孩子望“文”生畏,不知所措。怎么引导孩子克服恐“文”症,学会作文,喜欢上作文呢?一位做教师的母亲的做法值得借鉴,有三个步骤可供参考。
一、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写出简单的作文提纲
对待完全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家长或老师应当先做好第一步:帮孩子梳理头绪,让孩子尽可能完成一篇作文,而不是让他半途而废。
有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不知从何处下手。可以说脑袋空空,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干瘪乏味。但家长或老师应该知道,一般小学生的作文都是记叙文,也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非就是,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起因和结果。家长或老师应该把这六要素强化在孩子的心里,并具体落实体现在作文里,让他至少能根据六要素写出点什么。
学生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的作文,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提纲。
(一)写人物,如《我最喜欢的人》
(1)你喜欢的人是谁?跟你什么关系?
(2)他(她)的长相是什么样的?
(3)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4)有哪件事或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
(二)写物品,如《爱吃的水果》
(1)它是什么形状的?
(2)它的颜色是怎样的?
(3)它的味道怎样?
(4)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
(5)你喜欢它吗?
(三)写风景,如《秋天的校园》
(1)这是什么时候和地方?
(2)这是什么季节?
(3)有哪些景物?
(4)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你看到这景色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顺着你的引导回答出问题后,爸妈就可以告诉孩子:“你说的这些,就可以把它转化成文字,那这篇文章自然就是你的作文了。”
(四)家长或老师帮助孩子写出一篇文章中“起承转合”的关键词语,让孩子填充。
如果以上启发,有些孩子还是不好写,写不好,家长或老师可以动手按照某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给孩子写一些衔接文章内容的提示性关键词句,让孩子按照提示性词句的启发引领,以线串珠,把文章空余部分填补丰富起来,形成一篇作文。
譬如写《我最喜欢的人》,家长或老师可以这样写提示性词句:“小萍萍我可喜欢她了,因为……我和她是……她长得……,她不但长得漂亮,还特别爱笑,一笑起来……她还很爱帮助人,有一次……她还很聪明,有一次,……所以,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
写其他内容的作文,家长或老师都可以按这个方式思路,勾画一个简略的提纲,让孩子填充,完成一篇作文。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作文,并爱上作文了。
二、让作文更有条理,更通顺
当你的孩子能够写完一篇作文时,哪怕毫不生动,至少也是一种进步。这个时候,从基础第一步到进阶第二步,考验的就是孩子的词汇量和连贯性。
想让孩子扩充自己的词汇量,爸爸妈妈不妨买一些课外书籍给孩子,比如绘本故事或童话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到更多词汇。平时跟孩子玩查字典的游戏,让他认识更多的字词。有的爸妈还会跟孩子一起收集不同类型的词语:
颜色:白里透红、白嫩嫩、黄灿灿、红彤彤、洁白、碧绿、瓦蓝、绿油油、黑乎乎
味道:香喷喷、甜滋滋、香甜可口、清凉酸甜、又苦又涩
形状:尖尖的、弯弯的、圆滚滚、细长、椭圆
其次,想让孩子写作文有连贯性,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关联词,比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的……有的……有的……”“有时……有时……”等。孩子可以把这些词抄下来贴在书桌上,随时为自己所用,慢慢地就能在作文中运用。只有把“话”说通顺了,读起来才合理。
三、把重点的句子写得更有文采
只搭好骨架,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作血肉,读起来就会涩涩的,不生动。如何引导孩子将“话”中的重点句子写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有文采呢?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采用“语句扩充法”,逐步让孩子在分析和思考中把“话”写得更丰满些。
比如一个孩子在写作文《春天来了》的时候,有一句是“小草长出来了”,针对这句话,妈妈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什么颜色的小草呢?
(二)它从哪里长出来?
(三)你觉得它在春天里生长高兴吗?
(四)如果不用“长”,你能想到更好的词语吗?
孩子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扩充写成一段话:春天来了,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好像开心地说:“太好啦!我想要快快长大!”
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常玩这样的游戏,给一个简单普通的句子,让孩子联结起一个更有文采的句子,慢慢地,孩子自然就能在考试时发挥出水平。
孩子写作文犹如工人盖房子,需要慢慢打下扎实的基础。当你的孩子有写作文的烦恼时,作为家长或老师不要光顾着催促和鼓励,不妨给孩子搭梯子,当帮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切实可行的行动,帮助引导孩子。从基础第一步到进阶第二步,再到高阶第三步,一定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不再拒绝写作文。平时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孩子买童话故事,作文选集,让孩子多多积累和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多看多写,写出好作文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记叙文写作十大技巧
记叙文是小学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习训练的文体,写好记叙文对其他文体的写作有基础意义,这里简介一些记叙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写外貌不用“有”字
作文如何写外貌?小学生的作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去掉文中的“有”字,把文字重新润色组织一下,会发现作文通顺增彩了很多:“××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字
让学生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至于仅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字
孩子们描写心理活动,常用“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或者是“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之类的话。
如果去掉“我心想”之类的字,效果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生动些?
四、尽量少用成语,多具体描写
小学生记叙文为什么写不生动?某种程度上是成语惹的祸!写记叙文如果只会滥用些成语,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学生真真切切把自己的感受都写出来。比如写春天别用“鸟语花香”之类的成语,而是这样写:
“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是不是更生动耐看一些?想办法用具体新鲜的语句替换别人用滥的成语,这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不长、写不细、写不生动的方法之一。
成语和形容词是一种简练的概括,但记叙文需要的是形象具体而不是概括。有一种说法叫“还原成语”。成语就像压缩的牛肉罐头,好的记叙文就是把压缩的牛肉罐头还原成一头头鲜活的牛。如万紫千红,你要写出一万个怎么紫,一千个怎么红。运用成语太多,就显得稚嫩,学生腔。会还原的人,不但还原成语,还善于还原所有的词。很多词在长期使用中渐渐失去了本义,而常用引申义,比喻义等。你一还原本意,反而新鲜生动了。如“发生”,常说发生了事故等。如果这样写:“三月去广州,春正发生”,就新鲜别致。又如“团结”,写成“屋檐下有一群蜂在团结”。如糟糕,写成“天冷得邪乎,土疙瘩冻得像一块糟糕”。如“水落石出”,苏轼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使词语的本意,反而使语言新鲜别致。
五、少用介词、介词短语、副词、关联词、时态助词、形容词等
学生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包括:
介词,在、从、按照、通过等;
介词短语,在××之后,当××时候等;
副词,很、非常、忽然、突然等;
关联词,如果、那么、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
时态助词,着、了、过等;
形容词,高大、孤单、渺小等。
但在记叙和描写中,要少用,慎用介词、介词短语、副词、关联词、时态助词、形容词等,多用名词、动词,否则有损简洁精练。比如写热,尽量别用“在烈日下”“很热”“非常热”之类,学会用新鲜语言描写表现热。如,“太阳像个大烘箱,拼命烘烤着土地,就像烤着一块大面包。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着好像昏迷了,狗儿在树荫下,吐着舌头,拼命地喘着……”,文章自然就写得生动。名词适用于静态事物的描写,动词适用于动态事物的描写。
好的描写之所以少用甚至不用形容词,是因为形容词一般带有评价的色彩,而评价必然带有概念化特征。概念化总是与具体相冲突,这也就是大量使用形容词容易导致描写空泛并且虚假的主要原因。
六、多用名词、动词,最好动连着动
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如亲见亲历,而写作如要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通常需要依靠动词和名词,也就是说,描写具体主要依靠名词和动词来实现,而不是滥用形容词、副词等。所以,在写作中,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尽量使用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就容易使描写比较具体可感。例如,“小路旁开满野花,一棵树孤零零立在远处”,就不如“小路旁开满野菊花,一株乌桕树孤零零立在远处”具体可感。
对于动态事物的描写,恰当运用动词就易于产生好的效果,如《孔乙己》中那句著名的“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很难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最好是要动连着动——连续使用动词。如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比赛:
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句话就把文章给写完了,只有“发”“看”两个抽象一般的动词,不生动,不细致。学会连用动词,修改为:
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连续用了“抛”“ 盯”“抖”“跺”“旋转”“飞”“眼花”等动词,精确的动词一多,文字即刻灵动丰满起来。
七、尽力写细腻生动,不能仅是粗略叙述
有些学生记叙文写不生动,就是把事情过程写得太粗略,太简单,一两句话把事情说完,缺乏细节描写。譬如有学生描写:
我们正专心致志上着课,只听砰的一声,一只皮球破窗而入。
一句话就把事情交代完了,太粗略,缺少过程的细腻描写,特别是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果改为:
课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埋头测试,只听得刷刷书写声和轻微的呼吸声。“砰!”的一声,一只皮球破窗而入,大家一怔,还没反应过来,皮球正砸在一个女同学头上,就听“啊!”一声尖叫。原本秩序井然的教室顿时嘈杂混乱起来。几个学生此起彼伏地试图捉住皮球,可皮球调皮地在几个桌子上蹦来跳去,又机灵地滚落到地上,打着旋,不情愿地滚进桌子底下躲藏了起来。
修改后,运用拟人等修辞,从听觉、视觉、动作等各方面描述,文笔细腻,形象生动,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八、要让人物活在“真实具体”的环境里
五六年级小学生已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学生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这要肯定。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多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俗套。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具体的环境里。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等。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尽量写短句子,字数3~5个字
这个技巧就是让学生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把握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3~5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读起来会舒服很多。
如某学生的原文:
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
可修改成:
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
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孩子学习写作一般要走过四个阶段:(1)写作并不神秘;(2)写作需要技巧;(3)写作强调个性;(4)写作就是生活。
一些孩子在大量读写中,在老师的帮助下会顺利走到第三阶段,甚至第四阶段;但是也有很大一批孩子无法跨越第二阶段。传授的技巧,就是针对这部分孩子。教师、家长可以运用以上技巧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对于那些已经走到第三、第四阶段的孩子,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他们大量的阅读,鼓励他们的个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