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教育散文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2019-01-19  本文已影响279人  临床小科比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13年的禁片如今上映,首先是电影的名字就很让人疑惑。

看完才知道狗其实是指片里面的狗,十三是我们女主人公的年龄。电影没有过激跌宕的情节,整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寻找一条丢失的狗。

不过,故事的背后却暗流涌动,展现出了成长的残酷。

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少女的青春时光切片,一场没有起伏的“蜕变”。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只要你是在中国长大,电影里面的太多的场景可以说是似曾相识,很难不引起我们的共鸣。其中跟简友们分享影片中三个细节。(不算剧透,请放心大胆往后看)

01妥协和遗忘

在我看来这部剧无非就是女主李玩一步步在寻狗过程中的妥协,从愤怒到无奈,从无奈到妥协,从妥协演变成冷漠无情的“懂事孩子”。表面看来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对爱狗的守护,实则将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妥协完美的安插其中。

一个残破的家庭,一场看似荒诞的寻狗闹剧,最后以一种冷冰冰的方式结束,成长无情又冰冷,到处都是妥协和遗忘。

少女李玩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爱因斯坦,也在生活和大人的软磨硬泡中失去了自己的青春,接受了属于每一个中国孩子的成人礼——懂事。

02听话与懂事

听话是什么?听话是你可以闭嘴了。

懂事是什么?懂事是你得学会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一个孩子如果听话了,说明他懂事了,而懂事了,证明他长大了。

我始终记得电影中的那个画面,李玩陪爸爸去酒局,爸爸原本不让她喝酒,但是因为大人的双重原则,她被迫接受了(一旁的爷爷奶奶欲言又止)

成年人解决问题习惯用一个谎去圆另一个谎,用一个虚伪掩饰另一个虚伪,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对待孩子也是用双标。

更可怕的爸爸的朋友把桌上的狗肉转到她面前让她“品尝”,她这个时候吃了狗肉,面无表情,看起来让人害怕又同情,她最终变成爸爸嘴中那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最后别人夸赞李玩“这个孩子好懂事啊”,可你就怎么知道你认为的懂事不是害怕与沉默呢,就像被电击了无数次的小白鼠,终于学会摇尾乞食。

03成长与缩影

影片中最后那几个情节同样让我记忆犹新。李玩明明在路上看见了一个跟爱因斯坦很像的小狗,但李玩并没有很激动,好像没看见似的(跟之前疯狂找狗的李玩判若两人),最后被表姐拉过去认狗也只是说了句:它不是爱因斯坦就一笔带过,这时候就算是真的找到了爱因斯坦李玩也不可能认领,一方面她知道狗如果回去了可能还会被虐待还不如让它在新主人家里;另一方面是狗还是以前的狗可是李玩不再是之前的李玩,李玩现在成长为“懂事”的孩子;成长为爸爸喜欢的样子;成长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知道影片最后李玩弟弟不喝牛奶然后一直学不会滑冰这个镜头是否有人注意,在我看来最后这几个镜头是点睛之笔,李玩的弟弟跟李玩一样不喜欢喝牛奶,一样学不会滑冰,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同样成长为“懂事”孩子,这可以说是一直传承,到我觉得“缩影”这个词更恰当,难道李玩和弟弟不像曾经的你我么?难道不是大部分中国孩子的缩影么?这就是中国孩子的成长史的映射,中国式青春的呈现方式!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04后记

《狗十三》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某种无奈。在我看来一部好的青春片就是让每个人对自己的青春有着新的思考和反思。如果看完这部电影你没有共鸣你真的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如果有,不必失望,我们已经开始站起来反思。

成长是一个带有阵痛感的名词,懂事是一个圆滑顺从的代名词罢了,《狗十三》就是把这两者呈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又不得不提我最喜欢的一个词“真实”,我喜欢一切真实的事物,我喜欢三毛花粥这种真实的人,同样也喜欢这部真实并带给我思考的电影。

杀人莫过于诛心,把原来那个俏皮活泼的灵魂删除,格式化成为一个圆滑,遵守规则的大人,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式家庭的成长。成长是爆发后的一次次调节,也就是懂得协调自我也外部世界矛盾的过程。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