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夜惘书」故事人文社科

莎菲与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2018-07-02  本文已影响94人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

冰心与凌淑华:幸福女作家的代表

年轻的丁玲

两类不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根据生活与作品的关系分成两类。一般来说,女作家的感情生活对她创作的影响,比男作家更厉害。

现代女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比如冰心、冯沅君、凌淑华、林徽因等。一般都是嫁给学者。

冰心的《超人》,是对应“狂人”的

年轻的冰心

冰心的家庭尤其美满,几乎找不出另外一个例子。

冰心的《超人》可以和《狂人日记》对比来读。讲一个叫何彬的男人,受了尼采的影响。他看破红尘,不爱理人,觉得生活是虚假的,家庭亲情也像演戏。其实,这个“超人”,是有点对应“狂人”的。鲁迅就是受过尼采的影响。

《狂人日记》是看破一切,要打倒一切。冰心这个“超人”,一个小孩一下子就把他感动了,思想转换非常快。

鲁迅写狂人,是告诉人们,礼教吃人,必须反抗,不能相信周围的人,周围很多人都是在害你的。

冰心写超人,是要人们心中有爱,她有几个法宝:大海、繁星、母爱,总之,生活会充满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人都接受狂人,所以我们不断革命,缺少改良。冰心的传统,反而在台湾发扬得比较好,比如席慕蓉等,都是冰心范儿。而内地基本上只有冰心一个。

凌叔华的“绣枕”

年轻的凌淑华

《绣枕》只有两段,很精炼,很短。

第一段,写一位大小姐在绣枕头,绣的非常漂亮。绣枕头是为了送人,为了婚事。当时,家里的小丫头想看这个枕头。但大小姐不让看,觉得她脏。过了两年,大小姐还在绣。原来那个绣枕又回来了,曾经送到一个有钱人家,当天晚上客人喝醉酒,吐得一塌糊涂。于是这个绣枕就在那里当了脚垫踩。转来转去不舍得丢掉,又回来了。

“绣枕”是一个意象,凝聚着“三从四德”。三从,是从父从夫从子,四德是德言容功。德,是忠诚、贤惠,放在第一位。言,是少说话、会说话。容,是长得好看。功,是能做家务事,比如刺绣、煲汤。绣枕这个意象,全包括了。

所绣的东西,会显示这个人的美学修养和道德追求,要么寄希望于幸福,要么寄希望于爱情,要么寄希望于美好。女性必须通过一个非常有限的方式,来表达她的道德观。这个道德观就是忠贞、忠诚。

其实现代社会的绣枕同样非常厉害。那个时代的女人把命运建立在一个绣枕上,今天的女人把命运建立在自己的脸上、身体上,甚至要动手术来争取幸福。这到底是百年来的进步,还是退步?

凌淑华的老师陈西滢爱上了这个“绣枕”,也爱上了凌淑华。他们是很美满的婚姻。后来还有胡兰成,因为看了张爱玲的《封锁》认识了她。同样是“绣枕”,确实完全不同的故事。


丁玲:出走的娜拉,真正的女权英雄

丁玲这一辈子,太值得拍电影了

第二类女作家,她们的故事和作品远比第一类女作家要丰富,充满戏剧性,文学影响也更大。比如丁玲、萧红、张爱玲。

丁玲,本名蒋冰之,湖南人,在上海大学读书。在那里她认识了两个人,一个叫王剑虹、一个叫瞿秋白。王剑虹就是莎菲女士的原型,丁玲的好朋友。

丁玲年轻时

当时,这两个女生都喜欢她们的俄国文学老师瞿秋白。瞿秋白认识丁玲时,还没有做党的最高领导。很快,瞿秋白和王剑虹结婚了。对丁玲打击很大,没过多久,王剑虹生病去世了。瞿秋白没有守在太太身边。

后来,瞿秋白娶了杨之华,很有名的一个才女。那时候,丁玲是有点怨瞿秋白的。但不管怎么样,瞿秋白是丁玲生活中第一个给她指路的人,而且这条路决定了她的一生。

瞿秋白说丁玲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那时丁玲二十岁出头。

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陷入三角恋。她喜欢冯雪峰,当时冯是左联的领导,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之前,是文艺界的领导,参加过长征。但诗人胡也频喜欢丁玲。大概两年时间在精神恋爱,丁玲去哪里,他也跟去哪里。

他们后来同居,但关系非常纯洁。沈从文是胡也频的好朋友,当他了解个中情况后,说你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所以,后来胡也频就和丁玲好了。丁玲也愿意,但心理上还是苦恋冯雪峰。

接下来,胡也频被捕,被国民党枪毙,因为他参加左联。之后,据说是冯雪峰给丁玲介绍一个丈夫,叫冯达,才华平平,但对丁玲非常好。他们一起生活,却被国民党抓起来,软禁在南京。这段历史说不清楚,丁玲没有被抓去监狱。

很多人以为她死了,鲁迅的悼念文章都写好了。鲁迅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其中提到的柔石,就是和胡也频一起的左联五烈士。悼念柔石的时候,鲁迅以为丁玲去世了。

可是过了三年,丁玲又跑了出来。那时候她碰到长征回来的冯雪峰,对他说想到延安,离开上海。于是,通过聂绀弩安排,把丁玲送到延安。

在延安,丁玲是《解放日报》文艺版主编,陈企霞是副主编。《解放日报》当时是共产党最重要的报纸。

丁玲到了延安,给她开欢迎会。级别是:周恩来坐在门槛上,张闻天主持欢迎会,邓颖超唱了京戏。毛泽东为了欢迎丁玲,还专门写了一首词:“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多年后回忆说,那是她一生最光荣的一天。可那是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当时她不知道。人永远不知道“今天”在你一生中的意义。

当时问她要做什么,她说要当红军,就真派她到前线。前线很多将帅比如彭德怀、贺龙等,都对她很好。她最喜欢彭德怀,还给毛泽东发电报说过这件事。

可以看到,丁玲喜欢的男人,都是文化水平或政治地位比她高很多的人。但现实中,她和胡也频、冯达、陈明一起生活。陈明是她在延安认识的一个年轻人,当时只有二十岁,丁玲三十多。陈明对丁玲非常好,跟她结婚后,一直照顾她到老年。丁玲去世以后,有任何人写文章批评丁玲,陈明就出来跟他打官司。

丁玲是真的女权英雄。

创造了延安文艺最好的成绩

丁玲在延安受了不少委屈,也创造了延安文艺最好的成绩。延安时期最好的小说里,有她两个短篇,《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讲一个农村女人,被日本人强暴了,还被留作情妇,与很多军官有性关系。同时,这个女人又是八路军的间谍,弄情报。后来这个女人得了性病,回到家乡医病,小说就在这里开始的。

“我”是一个工作组的组员,在霞村见到这个女人。女人叫贞贞,她原来有个定了亲的丈夫。组织上对这个男人说,你一定要继续跟她好。但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这个女人只好把所有的委屈都压在心里,只有和“我”诉说心事。

丁玲在1942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闯祸了。于是,舆论开始批评丁玲。尤其是1942年抢救运动,丁玲在南京的那一段历史,被拿出来反复审查。审到最后,当时的组织部长说丁玲是一个好同志,她也写了检查日记,毛泽东也保护她。从此以后,丁玲的文风就改了。

丁的文风改了两次。第一次是她参加“左联”,把《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写法,改成写革命加恋爱。第二次是她到延安之后的改变。后来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风改了更多,还是比当时其他的革命作家写得都好,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1949年以后,丁玲和主管文艺的周扬关系不好。这和冯雪峰有关。上海左联时期,冯雪峰、胡风、巴金和鲁迅关系比较近,而周扬、夏衍、茅盾、郭沫若等刚好相反。当年有两个口号之争,丁是接近鲁迅、冯雪峰的。所以,在1949年以后党内地位没有周扬高。

丁玲在1956年就被达到,她比大多数同行提早十年受苦,到北大荒劳改,当时是52岁。她直到WG结束后还是右派,又拖了两年才平反。

丁玲晚年和别的作家不一样,周扬、夏衍等,到了WG以后,大彻大悟,说WG是错的,是忏悔的,可是据说丁玲绝不讲不好。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是丁玲的一生。

早在90年前,丁玲就敢写女性的情欲和追求了

莎菲女士后面,有一个形象,就是娜拉。来自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一部戏。

当时胡适翻译了这个戏,叫《玩偶之家》。在当时,“娜拉出走”一度变成一个口号,一个象征。跟这个戏一样有名的,是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的观察非常厉害:娜拉出走后,怎么办?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因为娜拉没钱啊!

一百年前,是争取女性的独立自由。莎菲女士,就是一个出走的娜拉,不要靠男人,也有一点钱,是个文艺青年。她有恋爱的自由,也有自由的麻烦。

《莎菲女士的日记》大概就是讲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男人非常喜欢女主,她却喜欢另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对她并不是真心,所以女主把他也抛弃了。

这不只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故事结构,也是丁玲医生感情道路的基本结构。甚至也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的感情道路。从那以后,丁玲所碰到的男人,基本上都是这两类。

《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学史上一再被提起,是因为它是中国现代比较早期的女性主义的文学,在小说里有一个双重的角色颠覆。

第一重角色颠覆就是苇弟。颠覆了一个最基本、最传统的性别模式,就是:男人是树,要坚强;女人是花,要温柔。丁玲把它倒过来了。

第二重角色颠覆,就是对华侨凌吉士的描写。

即便是今天的女人,见到一个男人很吸引她,也会克制自己,把它压到潜意识里去。而丁玲在90年前,就敢这么写了,完全打破了“男人进攻女人是为了性欲,女人吸引男人是为了生活”的常规思维。小说赤裸裸地描写女性的性欲,毫不羞涩地写女性的追求。

到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其实是“莎菲”到了延安。这么一个知识女性,到了黄土高原这么个战争背景下,她能注意到的东西,还是与众不同。

在这个意义上,郁达夫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和进步。郁达夫的《沉沦》是他一辈子的基调,而莎菲是到了延安而且产生了突变,这是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以上文字,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转发,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