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思考
先说点题外话,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得到”这个app,我是前年一个同专业的前辈推荐的,里面大部分内容是收费的,但是有些日更内容是可以免费听的。我最近一般每天上班路上会听的模块就是“邵恒头条”和“逻辑思维”。总之推荐大家这个app。
好了,进入正题。
今天听的邵恒头条是“邵恒帮你问之三观不合怎么办”,这次的主题主要是邀请大家线上提问关于三观的问题,然后邀请刘擎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未《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百度百科)来回答大家的疑问。
如果你去查课本或百度,三观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刘擎老师有些不一样的观点。
有人问刘擎老师他的三观是什么,他做了一番解读后,最终简单归结为:科学的世界观、公平的道德观、自由的人生观——邵恒头条。
作为一个文科生,个人觉得读书时政治哲学篇学的还行,但是听完刘擎老师的讲解后,的确对三观有了新的想法。
我们常说“我跟你三观不合”“我跟他/她三观不合”,三观成为我们拒绝跟某一个人或某些人进一步沟通、增进了解的理由,或者说罪魁祸首。但是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口中是三观是什么,那一刻,我们的三观就是你我之间相左的意见,你不同意我的看法,不同意我的做法,那我们就是三观不合,如此简单粗暴的三观。感觉哲学上那么高层次的抽象概念一下子就被我们具体化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有时候为了更加具化的理解某些抽象概念,我们会举例生活事件。但当遇到三观这个问题时,如果每每遇到意见不合就让三观背锅,那我们的三观是不是有点太低端了?
我们首先说说世界观。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我们总说相信科学,拒绝伪科学,那怎么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用最简单的中学哲学就学过的理论解释就是:相信唯物主义,拒绝唯心主义。再直接点就是相信我们头顶的是星空,是宇宙,不是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不是真主阿拉、救世主耶稣。但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这些不信神的人也很尊重信教的人,有些也能成为朋友,我们并未因此说出“三观不合”这类的话。
说到道德观,我想近几年关于道德出现最多的词就是“道德绑架”。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诸多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但很多现代人深陷在“言美德,行无德”的漩涡里。比如一个骑三轮车的老人不小心把一辆劳斯莱斯给刮花了,老人需要赔付一笔很高的费用。于是有人出来说话了,车主那么有钱,人家那么穷,你怎么好意思让人家给你赔偿呢?先不论车主让不让老人赔偿,这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一个吃瓜群众了解多少事情背后的事?你既然同情弱者,你怎么不帮老人赔偿,却要求车主不要求赔偿?车主做错了什么?如果一开始我们就不自觉的将心里的那杆秤向弱者倾斜,那我们心中那杆秤是很难再平衡的。在不了解一个人、不清楚一件事时,不要预设人物性格,不要预设事件场景。
人生观。这个词一打出来就感觉很兴奋,“人生”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我们常被问及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回答无非两个方向:①积极向上,拥有自己的抱负与计划,这类人的想法一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如环球旅行,有着自己理想与体面;②相对中庸,有自己的房子,车子,衣食无忧,父母健康,儿女听话就可,不能说没有自我规划,但这些规划最终的归宿也是围绕家庭而存在的。有人说我有第③种方向——消极人生。说实话,如果不是已经被生活磋磨的不行,没有人说一开始就期待走进消极人生的。当然人生观不是说你渴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就是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这么简单。但就这一点谈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不能说那个人一点不上进,不想着读研读博,不想着升职加薪,就想这样一辈子了,我可不想变成那样的人,那样有什么好的。这时你只是单纯从你的角度评价别人的人生观,你没有想过别人有没有能力考研考博,人家想不想以家庭时间换升职加薪,人家的幸福感如何等。
三观不合这个词,在我的印象里,我应该没有用在我和另外一个人身上过,意见相左,我可能会生气,但我不会说我们三观不合。我无法解答是我潜意识觉得三观不合这个词说出口是对一段亲密关系(朋友、亲人)的伤害,还是我的词典里本身就没有这个词。但我和我老公意见相左的时候极多,我们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我也经常因为他看事的态度与我不同而生气,但我们也会在一天结束前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搞明白,舒服的去睡觉,而不会甩出一句“算了算了,我们三观不合,不想跟你说了”,然后蒙头生气到第二天。我们三观可能的确有所不同,但绝对不是完全不相容,凡事沟通、理解后,何至于说出三观不合的话呢?
总之,不要太过热衷于不熟的人的是非、喜好和信仰,说好听点你关心人家,说难听点你就是八卦。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