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匮乏而不断给予的家长
今天终于读完了吴娟瑜的《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一书。书中举了四十多个案例,分析了像打骂、宠溺、控制、情绪勒索、过度期待等等这些不当教育,大多源自父母潜意识里的恐惧。
在个人潜意识里的恐惧一章,提到了父母会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匮乏感,努力在孩子身上弥补缺憾,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中例子,圆满生长在父母忙着做生意又为挣钱争吵不休的家庭,父母因为忙碌没空陪她,也没心思听她的感受。圆满发誓自己结婚生了孩子后,一定全天陪着,尽量满足孩子。她对自己的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穿什么衣服她说了算,上什么补习班她给孩子安排好,就连女儿与同学交往,她也要干涉。每次女儿开口要求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时,话还没说完,圆满就插嘴说自己已经安排好了。
圆满以为她为女儿做了这么多,孩子应该很幸福的。可是,从女儿上了高中,母女战争不断。她的关照在女儿这里是负担。女儿说自己是同学中生活能力最差的,不会自己坐公交车,不会上图书馆借书,不敢一个人到超市买东西,自理能力很差。当妈妈的圆满还觉得委屈,自己明明是想包揽一切,让孩子考前能好好复习,专心只做学习一件事,怎么说她把孩子弱化了呢。
我们反省自身,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把自己的物质匮乏感的恐惧强加给了孩子。有的家长整天给孩子买各种吃的,致使孩子肥胖,失去健康。有的弥补缺憾,给孩子买各种奢侈品,让孩子迷失方向。有的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把孩子养成巨婴。有的小时候缺钱,教育孩子上也是金钱至上,什么不正当手段都用。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都设法去满足他,过分溺爱。
作者说,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有个无底洞,不管怎么填补也不会满足,还容易误会孩子心里也有个无底洞,需要父母不停地给予。殊不知,给予孩子只是父母想要的,不见得是孩子想要的。傻傻接受的孩子,长大后仍会不停索取,成了家庭的负担。及早知道反抗的孩子,会拒绝父母自以为是的付出,反而能拯救自己,也有机会让父母及时收手。
有过童年匮乏经历的大人,潜意识里有着恐惧,但是孩子是独立个体,不能用孩子来弥补自己的缺憾。该放手就放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