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和开启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迷茫。”
这是来参加疗愈的人最普遍的困惑。能够找到并且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无疑是幸运的,他们起码没那么焦虑,因为他们抓住了一个焦点,即使是做这件事每天需要面对困难,也还没做到自己想要的程度,但他们会比还没找到的人少了一份焦虑。
迷茫是导致焦虑的原因,因为我们抓不到一个主要的点,也就没有一个方向,感觉哪里都有路,却不知道具体选择哪一条,焦虑便随之而来。
其实,但凡开始思考“我想做什么?”这样问题的人,他们多少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只是这个“喜欢”还掺杂着很多其他的顾虑,让它不至于那么明晰,信念不那么坚定。顾虑有哪些呢?不外乎就是这些:
这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事?
做这件事可以养活自己吗?
做这件事家人会支持吗?
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能做好这件事......
诸如此类的顾虑阻碍着我们得到一种确信。
开启一件事,我们需要得到一种确信,方能有动力和信念去开启。然而,确信之前需要去识别。也就是上面顾虑中的第一个:这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事?
识别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内心发起这个疑问——我想做什么?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刚开始声音会很小,或者它一出现马上会被你的顾虑给扼杀掉,但不管如何你知道自己内心会有一个答案。如果问一遍这个答案还没出现,那可以问多几遍,如果问得很强烈它还没出现,那可以放一放,答案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出现,它的出现来自于你之前的发问。如果我们不发问,它永远都不会出现。
当你获得一个微弱或者清晰的声音,不用着急着采取行动。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词叫“静观其变”,(汉字的表述真的博大精深)。对,先什么都不做,只是去感受那个声音,静观它的变化。如果这个声音会不自觉地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那就代表你的神识已经跟这件事紧紧相连了,只是它还没浮现到你的表意识当中。它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强,也代表它自己已经开始发酵,其实你已经在行动,只不过是以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行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举个例子:
当我们还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可能有过暗恋异性的经历。我们暗恋的那个对象会牵引我们的神经,哪怕旁人提到他/她的名字,或者提到与他/她相关的某些意象,你的心突然会咯噔一下,瞬间进入一个无人的空间里,你和自己念想这个人的那种感觉待在一起。那种体验既是私密的又是有些许兴奋的。
嗯,我们去聆听内心想做什么,要做的那件事其实就像我们的暗恋对象。刚开始你可能还没能够获得很清晰的确信,但是如果它出现了,旁人的某一句话、某个行为、某个场景都会让那件事自然闪现于你的思绪当中。当这样的频率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那就可以确定你是要做这件事了。至于其他的顾虑,那些都是迷惑你的声音,也可以说那些都是魔鬼。我们只需要去感受天使(想做什么的那个声音)就好。
以上是识别的过程。这也叫做来自上天的指引。在英文里有一个单词叫hint,意思是“提示”。我们在不确定的时候,如果那是来自上天的指引,你的使命就是去做这件事的,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出现很多的hint。例如上面我列举的,旁人的某句话,某个行为,某个场景,都把你带入一个真空里,那里只有你和想做的那件事,没有任何顾虑,让你聚焦在它上面。
我经常会听到有些朋友说自己很少得到一些提示,或者上天给了,但他们接收不到。其实还是要回到“静观其变”的阶段,当我们轻松一些去面对这个问题,只是静静地观察,我们总会接收得到的。所以,识别也好,开启也好,第一步都需要“静”。
识别都之后,那个声音响起的频率又会增强。如何从识别过渡到确信呢?
等待一个明显的推力。
如何理解?
说说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在考虑辞职从事写作事业的时候,其实从那个声音响起到我真的做出辞职这一步,我已经筹备了一年多,如果按照我上面的说法,我早已通过了识别的进程,也做出一些实际的行动。让我确信的节点,也就是让我更加坚定的节点就是来自于一个人的某句话。那种感觉就好像那个人是上天派遣到我身边的使者,她代言了上天要给我的一个回应:
对,你所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你是要做这件事的,你的使命就这个......
这就是确信。达到了这一步,那就是只欠东风的节奏了。
当我们获得确信,那个声音频繁响起,我们是不是要趁热大干一场?
其实很多事我们都不需要大干一场,大干一场容易一下子耗尽能量,而且我们那个声音只是初步得到确信,它生命力还没那么稳固,大干一场的方式很可能让它夭折。
我们的文化里还有一句话叫“细水长流”。细细的水,慢慢地才能流得长久。所以,即使得到了确信——嗯,我就是要做这件事,确定了!——也需要按兵不动,继续让它自己发酵。这时候,上天给的hint会越来越多,多到可能我们不留神就能够获得很多支撑自己去做这件事的资源。这些资源很有可能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人、一个地方......总之,你会发现自己的“无线电”开始和什么东西连接上,资源源源不断地朝着你涌过来,你发现自己毫不费力就已经进入了学习和创造当中。
这些就是行动,未必是真的要做那件事就是行动。打个比方,有人想成为一个营养师,可能需要考取一个证书。考取证书无疑是一个面向大众,证明你是营养师的必经之路。可是,在考证之前,其实还有很多的行动,往往比这个“考证”还要重要。“考证”只是一个外界对你的认可问题,做某件事外界的认可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投入精力和时间都这件事里面,你开始在某个领域走向专业。能够促使我们走向专业的,实践往往比理论重要。不管做任何事,如果我们自身没有体验,那也只是在纸上谈兵。
真正的行动是亲身实践你想做的那件事。如果你想成为营养师,那你需要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品,而不是拿理论来套进去;如果你想成为疗愈师,那你需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试验品,而不是看到某种疗愈方法很赚钱而一头扎进去;如果你想成为作家,那你需要拿自己的文字做试验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在,去和读者建立关系,而不是学习如何用写作变现......说到底,我们肯定是要动起来的,但是动起来之前我们需要先在“静”的状态里获得意念上的牢固。
我们看得到的行动,都由背后的意念促使而成。在我们看得见的行动中,我们的意念在看不见的地方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少次的千锤百炼,它才能给行动注入原动力,让我们的行动毫无障碍。
也就是说,当我们去思考“如何识别和开启自己想做的事”,我们需要在意念上开始着手,去获得更多的指引,让我们随着这些指引行事。
有些人获得指引的通道会通畅一些,有些人会愚钝一些,这些都需要练习。一方面是去除头脑回归直觉的练习,另一方面是身体的练习。
身体是我们接收指引的媒介,意念是精神性的、形而上的存在,很多人以为我们只需要冥思苦想就行了。其实不然。冥思苦想往往会带着很多理性的判别和计算,往往会把我们局限在前面所提到的诸多顾虑当中。我们的身体,它作为构成人这种存在不可忽略的物理性因素,我们也要关注它的健康和运作。这样我们的意念和身体才能够同步并且合一,才能够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试想一下,如果你确定要做一名营养师,但是你体弱多病,吃什么都不吸收,你又如何判别你吃得对不对?某种食物的营养又如何作用于你呢?那可能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学习营养学的知识,而是去锻炼身体,让身体恢复到平衡,那个时候你对食物的甄别,你对营养的感受又会不一样,而不是照本宣科。
当我们去除很多顾虑,只是针对事情本身,用自己的身心去做试验品,认真去体察这个试验品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并对它出现诸多情况的应对,这个过程便悄无声息地把我们带入这件事里面。
然而,我们需要清楚,我们想做的那件事并没有一个标准,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代表你进入了那件事,但是有一种状态或许可以拿来甄别,那就是:
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是否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生命,变得慈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并且很期待第二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