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恨的重负:记张贤亮的《灵与肉》
前些天看了《牧马人》,特别震撼、感动,反复看了五六遍,还是未过瘾,于是买了它的原著小说——张贤亮的《灵与肉》。
买回来一看,这是本短篇选集,一共九个故事。简单翻了一下我最想看的《灵与肉》,发现并没有电影出彩,故事线简单,人物也比电影版单薄。不过文笔平直,语言浅白且亲切,可堪一读。于是老老实实从头读起。
刚看过两三篇,不由想,这样的故事太简单了吧,而且故事的记录者和亲历者给人若即若离、同床异梦的感觉,搞不懂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不过作为闲暇时的读本,这些文章文笔流畅方便阅读,表意的密度适中易于理解,故事性弱了点不过描写了一个个小小的温暖,整体可读性还是有的。这样的小故事有可读性,完整度也不错,若按照他这样的套路,描写一些小事练习一下自己观察生活和写作的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锻炼。
多看了几篇,观感又变得有些无聊,所有的故事都是相似的,每一个主角没多少差异。不外乎一个有文化的、善良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收到迫害,他逆来顺受地经受着非人的磨难,偶然间一个同样善良的纯粹的女性向他释放善意,于是他被温暖到了,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而在这期间,他对人民和政府都是积极顺从且毫无恶意的。故事都大类相似没什么起伏,人物也大类相似除了以上提及的“善良、纯粹、知识分子”外没有其他特点。那些人只是一个人,一副被驯服了的低眉顺眼的样子,对所有人都绝对无害;那些事只是一个浅浅的梦,最大的意义只是让他屏蔽现实的痛苦。
他好像并不在意现实的过去和现在,无时无刻只是在自顾自怜罢了。网上说他写的大多是伤痕文学,是以他的现实经历为写照而创作出来的。我对那段历史有一点点了解,就凭那一点点,我理解主角和作者的痛苦,只是远无法共情——作者似乎也一直提醒我们不要共情。即便主角都差相仿佛,即便这些相似点就是作者的重要特质,但同时文字中的情绪又有着割裂感,似乎作者既想倾诉被压抑的情绪,却又因此感到羞耻,时刻准备着从这个状态里抽离,于是若即若离,自己也充满矛盾。
我想到了体制化。就像他写的《无法苏醒》,政府不肯面对过去的错误无法苏醒,主角习惯了过去的折磨中无法苏醒。他为之痛苦,却又习惯了这种痛苦把它当做自己的主体。于是,被驯顺和自我虚弱也成为他的主体,即便得以解救,也无法苏醒,无法解脱。我同情他,我也讨厌他,他活得太累太矛盾了,心中想要发泄想要控诉,可说出来的却是:虽然我受了苦这本不必说,我现在过得很好,我也已经放下了,对我不会形成困扰了,不信你看,你看呐!不敢真实地表达恨意,只好努力装作风轻云淡。习惯了个人的意志为集体的意志让步,即便在意,也只好曲折地间接地流露。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看完后良久,突然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这个人不就是我吗?一直处于跟自己较劲的矛盾里,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甚至否定和抗拒它。我经常生病,用以维持我的自体虚弱感。无法建构真实的关系,因为自己活得不真实。对“自我”感到羞耻,且不在意现实,只一味自顾自怜。不能欢笑,生我何用?所以,只与我个人相关的名利成就,同样一点意义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