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之创作心绪
我不知道别人写小说的原因是什么,但我知道自己的。
我是一个对美好充满向往和渴望的人。然而,生活中,我又是一个自律克制胆小且平凡的人。
这两种心绪交织在一起,便促成我以小说为载体,圆我的渴望,说我的感叹,憾我的无奈了。
从最初的《姐姐》到最近的《如烟》,我很欣慰看到自己在文字上的成长,更感动于自己在情感上的真诚。
这样说,在别人眼中可能是我的自以为是,我尊重您的想法,但也坚持自己的认知。
我从没系统学习过怎样写小说,原因特别简单,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渴望成为万众瞩目的小说家,这是真话,虽然我也希望自己写出的作品,能有多点人读;还曾妄想过,若能入了纸媒,是不是更显水平?
这是我的局限性,请允许我也有凡夫俗子的虚荣和不自量力。
我不太愿意阅读别人的小说作品,除了名家的经典之作,这也是实话。
这并不是我清高、自以为是。而是因为,我不想被别人的思路影响,更不想人云亦云去称赞。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没有时间。但凡有了空闲,势必要投入在自己的小说世界,想啊想,写啊写。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我在对着电脑行文时,就好像在跟我爱的人说话,这感觉特别美好。多么温暖宁静安祥的世界啊,现实中哪会有?
所以我分外珍惜它,不想任何人和物介入,只有我和我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享受着过程的美好,再一起无奈着结局的凄楚。
《如烟》是我构思许久才开始动笔的作品。启稿于2023年03月04日,而完稿时间却是2023年05月04日晚上。
断断续续地写,思路并没断,可是写作需要的时间与灵感,在这两个月中显得特别稀有。
生活中的我,倾听多于言语。除了父母 、同事和零星两三个还能说得上话的朋友,我多数时间是自己独处的。
可以这样说,生活中,没人有机会听到我真实的心声,因为我不觉得他们会懂我,也没有兴趣和时间去跟热衷于表面喧嚣的人,分享内心的感触。
但是人不能不说话啊,尤其不能总把真实的心声憋在心里,会生病的。
所以,我写小说,塑造人物,将我心中对世人世事的看法融于笔下,这令我快乐,也让我舒服。
人,终归是需要真情实感的。所有浮于表面的东西,无一例外经不住时间的折腾,留给人们的,只有空虚和叹息。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人性复杂多样。但现实生活中到底有着怎样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存在着,其实我不太了解。
人们已习惯了的见解、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不想再去触碰。
我相信在这个世间,一定存在着人们不敢触碰,刻意回避它的美好和纯净的感情,那么它们就是我要写在作品中的精髓。
所以,我写下了《如烟》和跟它一样能显示人性,说出我心声的其它作品。并不知道读者是否真会喜欢。
说到底,我用心费时写出的作品,认真读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而我盼的人,也不一定会来读一下。
那些来点赞的人,就像一阵风飘过,一秒钟的耐心已算很长,迫不及待去别处忙活了。
但这没什么,因为我已在文字中拥有过所有的渴望,也明白作品最忠实的读者,是我自己。
这样想来,失落与难过便不那么凄楚了。
最初想要写《如烟》时,题目都没想好。我有个习惯,就是先写文,再想题目,这可能是不对的。
题目虽然没想好,但是人物基本已经想清楚。故事情节只有个轮廓,边写边递进。结局肯定是凄楚的,因为现实本就冰冷。但至于怎么结束,也是写到最后才如是这般的。
于是你可以发现,我的小说,都在享受过程的美好,结束于凄楚和无奈中。
因为遐想可以美好,但它只能存于心中,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所以这样的结局,才是正常不做作的吧。虽然令人唏嘘,但却深知,这就是人生。
通过作品,我发现自己对人生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人间百态,再也不会用“好”与“坏”去衡量评判。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却不应该用这个标准义正言辞地显示自我之高尚。
因为你未入此情中,怎知别人的感受?你未在此情里,又怎知自己高高在上、正义凛然抨击的,不会是未来某一天的自己?
说到底,世间万物的存在不一定合理,但肯定有其理由。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自己并不美好的内心,去看待抨击甚至捶打纯净真挚的感情,是人类的罪过,我个人这样认为。
内心的爱恋,没有错。这与那些为了博上位而想出各种招数的第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烟》里的文秋最为典型,她与钟然虽然相互爱恋,但他们什么都没做过,没有丝毫伤害各自家人的行为。
但谁又有权利规定,两个美好的人儿在受到苦难之后,内心不可以对美好有着憧憬和渴望呢?
在这一点上,文秋更纯粹。而钟然的顾虑,便是普罗众生的正常反应,可以理解,虽然令人感伤。
其实,站在道德制高点、居高临下去羞辱有着纯美感情的人,很可恶,也很可悲。
必须说,内心珍藏的、没有任何利欲熏心成分的感情,最珍贵也圣洁。
它与那些假扮情圣,最终却无论如何要博上位的第三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份感情的主人从未奢望要真正拥有内心的真爱,只在心里渴望和祝福着对方。
于我而言,这种感情更令人心疼泪目,值得尊重和珍惜。
对于钟然的懦弱退缩,相信读者们各有想法。现实生活中若有钟然这样的人物,不知他们会怎样?
不幸的婚姻,在别人看来只是一声叹息;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连叹息都不能有吧。
有位文友的文末点评我挺赞同:“这个世间,离婚不需要冷静期,但结婚需要。”
而现实生活中,或许恰恰相反。听说离婚时,还有一个调解环节,费时不少,这令我哑然失笑。
夫妻间的感情,外人有什么资格和能力调解?而结婚时,不知会不会有人提醒新人们:你们想清楚了吗?
当然,人非圣贤,就算当时想明白了,过后也许会后悔,但这世间没有后悔药卖。
人生苦短,人们熟悉和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看法,我不想再做描述。
而那些不被世俗所接受、实际却因了人们的狭隘而被委屈了的真情,才是我想思考和展现的东西。
小说中的李显白、秦珊、单筱云的形象,不知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
虽然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但大千世界如此气势磅礴,见过大海的诸位,想来对这几朵小浪花也不会感到陌生或突兀吧。
《如烟》创作出来了,我很欣慰。
我个人喜欢文秋这个人物。她虽然受了太多苦难,却依然保持最纯真善良的心,真挚地爱其所爱,却凄楚地止步于心。这很难得,世间少有,所以弥足珍贵。
人性复杂,人生百态,值得我好好思考,好好记录,也不枉来世走一遭吧。
文 | 枫叶丰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