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子非鱼·科普子非鱼·推荐

【七夕】岂能无意酬乌鹊 惟与蜘蛛乞巧丝

2018-08-18  本文已影响2人  广西民族大学子非鱼汉服社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忘,尔独何辜限河梁! ​

――曹丕《燕歌行》(节选)

出镜:小绾离儿 摄影:行摄者

      今年七夕过得怎么样?

      鱼鱼去围观汉服小姐姐们乞巧啦!可惜光线不太好,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照片qaq放一张社里簪娘小姐姐的簪子图好了

簪娘/摄影:祭禾

      顺便也来一张手工香囊制作交流赛的预告,给七夕还在剪辑视频的礼部鱼儿比心心~

摄影:花棽
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等,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于农历七月初七进行庆祝。由于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人们也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等。农历七月初七亦是道教“三元五腊”中的道德腊之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在《诗经》中,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语句。至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风俗

· 乞巧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因而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之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代,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乞巧有多种方法,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西京杂记》云:“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亦云:“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然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针试巧,盛行于明清两代。通过把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投针验巧”、“丢巧针”。《帝京景物略》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拜仙

      拜织女多为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至半夜始散。

      在广州,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七夕拜仙,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 雕花瓜

        乞巧时用的瓜果,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晒书、拜魁星

        古人认为天上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科举制度出现后,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会郑重祭拜。

·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妇女洗发

      妇女在七夕洗发,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也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兰夜斗巧

        据说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 种生求子

        旧时,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结扎巧姑

      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七夕夜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七夕时,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食

· 吃巧食

        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吃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

· 吃巧芽面

        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 吃鸡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吃云面

        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 吃挂面

        “七夕吃挂面大病不生。”

· 吃酥糖

· 吃花瓜

· 吃七宝羮

· 吃巧巧饭


文案:西北十九

簪娘/摄影:祭禾

交流赛摄影:花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