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负面情绪从哪儿来?

2018-01-13  本文已影响136人  蓝四

沟通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的阐述,情绪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关系也得不到良好的维系和发展,也因此得不到良好的回馈。所以,关于情绪,有必要拿出来重点说一下。

关于情绪

情绪可以分为有助益情绪无助益情绪。前者有助于关系的有效运作,后者则相反。

区分这两者的不同有两个方面:强度和持续性。

强度方面,拿紧张来说,考试或者比赛前适当的紧张是有利于发挥的,但过度的紧张反而会适得其反。

持续性方面,长时间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持续地对某个犯错的人生气。这种状态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思维反刍,指某个人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的同时,又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你身边肯定会有这样的人:天塌下来当被子盖,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而有些人,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弄得自己彻夜难眠。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和幸福,也往往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乐观,有些人却怎么也乐观不起来?

无助益情绪

排除一定的遗传因素,绝大多数的无助益情绪则来自于非理性思考。

完美主义

想要表现的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尽善尽美,生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弱点。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做到完美,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本身这种出发点会让你耗尽不少心力,得到的快乐也是少之又少,其次,因为你也会对自己有着高标准,而事实上这种标准几乎无法达到,那么你如何喜欢自己?完美主义还有另外一个致命要害就是,即便你达到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你并不会就此心满意足,而是认为这种目标之所以可以达到是因为没有什么挑战性,于是你再次设下更高的目标,也因此永远得不到满足。

渴望认可

这种状态想必很多人都会有,我也是。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甚至把它当成一件不可或缺的事。可事实是,这是不可能。这是一种妄念,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甚至还会因为一个不喜欢的人不赞同自己而陷入焦虑。因为你的预设本身就是非理性和不可能的。

有些人投其所好尽可能迎合别人,但这些人却很难得到真诚和尊重。

这倒也不是让你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地活出自我。适当的考虑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是重要的,可是,当你为了追求认可而抛弃自己的需求和原则,这个代价就未免太高了!

有个词叫批评者算式。什么意思呢?

1句否定+1000句赞同=一句否定

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夫妻的相处模式也是如此。我们通常更擅长记住对方对我们的不好。甚至偶尔一次的争吵也会让我们记住一辈子。批评者算式就是一个减法公式,减掉对你的赞美,减掉你的幸福,减掉你的乐趣。

种种的应该和不应该

其实很多自扰都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应该”。“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可以对我这样?”“你怎么那么懒?为什么不把房间整理干净!”“你怎么那么磨蹭,你能不能快一点?”“你为什么就不能把碗马上洗干净,偏要堆在池子里第二天洗?”......我们心里有着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我们拿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作为标尺,去衡量他人行为的对错。而把这套准则强加于自己,也会导致不必要的失落感。

书中提到了这种心理会引发的三种后果:

1、它导致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不断渴望理想的人,却很少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和现在的样子。

2、抱怨会让你不想做任何事来改变不满意的状态。

3、这种抱怨反过来会使痛恨喋喋不休的人建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过度概括

你有没有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我怎么那么笨,连这个都不会?“”我还算什么朋友,连最好的朋友的生日都不记得!“这些话都源于我们过度地聚焦于不足,进而把这些不足宽泛化,似乎成了我们的全部。

还有一种过渡概括,”你总是迟到““我无法思考任何事”“你从来不听我说”。

这种陈述方式并不与事实相符。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则会更好:

“你这周已经迟到了三次了”“今天我没想出什么中意的点子”“你常常不听我说”。

简单粗暴的因果论

这是一种基于非理性的信念,即认定情绪是由他人而非自我内言引起的

这种信念引起的烦恼有两种。

一种是对他人感受的过度谨慎。因为不想引起别人的任何痛苦或麻烦。比如:

当别人打扰到你时,你仍然保持沉默。

你别人问你意见时,即便你的想法是负面的,却仍然给出赞美和保证。

探望朋友或家人是出于一种义务感,而不是一份想要看到他们的真诚的渴望。

这并不是让你毫不顾忌他人的想法选择我行我素,你可以换一种避免带个他人痛苦或困扰的沟通方式。但你也可以为了让你关心的人,选择麻烦自己。你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觉的唯一原因,这就未免太自恋了。他们的态度和想法是你不能控制的。即便你做到尽善尽美,万无一失,别人仍然因此感到痛苦,你该怎么办?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产生的情绪是他人所致。

如果你看过《非暴力沟通》,你就明白,一切的情绪都是自己对于他人或事物本身的解读。换句话说,一切的情绪都是自己引起的,而非他人。你发现没,有些人有些事回想起来,当时的你暴跳如雷,可唤作现在,你却一笑置之。这便是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反应。

悲观被动

“我生性害羞,想要变得更外向,却没有办法”“面对这一切,我无能为力,我能怎么办?”

这种悲观被动的态度源于不想改变。任何时候你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

当遇到超出你控制范围的事的时候,采取的这种被动态度,只会进一步证实你的“预言”。你相信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济于事,因此你选择听天由命,而正因为你的被动,事情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也因此更相信你之前作出预言: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济于事。

你是否有过以上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呢?对于我,全中。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自己,人是非理性动物,但当我们能够动用元认知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思维方式,这便意味着我们迈出了一大步。我们要明白的是,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