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旅行·在路上

哲蚌寺之行                          

2017-06-02  本文已影响20人  绿洲121212

      法国女士回法国了,房间又来一位姑娘,邓萃,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这次是来度年假。

      我们三人一商量,决定今天一起去哲蚌寺,邓萃还要等一个朋友,我和睿先走,约好在哲蚌寺见面。

      和睿一起去公车站坐车,我们上车时已经有点晚了,车子上都是人,已经没有座位,全车都是藏民。这时,坐在车头司机旁边的藏民挤了挤,留出我们俩人的位置,并用眼神示意我们坐下,我和睿就一起坐下了。

      之后有藏民陆续上车来,手里拿着大包小包,周围的藏民都会这样主动地腾挪地方给后来的人,帮他们找地方放好行李。这种感觉非常好,一车子再挤都是其乐融融的感觉。他们轻声地谈笑着,用着一种根本无法破译的语言,笑容纯真美好。

      在车子发动起来,马上要开的时候,突然飞奔上来两个年轻的喇嘛,气喘吁吁的,终于赶上车子,他们很开心地笑了,他们就站在我和睿的旁边。

      睿和站在她身边的喇嘛(加央)说话,大概是问哲蚌寺的情况,然后睿告诉我,他们俩都是哲蚌寺的。

      高个子的喇嘛(扎西)恰站在我旁边,我问他哲蚌寺下车后如何走,他对我说,我们都是哲蚌寺的,到时候你们和我们一起走好了。

      太好了,原来还担心不好找,因为法国女士对我说过,有挺长一段山路,要小心不要走错方向了,她当时就是走偏了,结果绕了很多路,走到寺庙时都没力气参观了。

      高个的喇嘛名叫扎西,矮个的喇嘛名叫加央,他们下午都有课要上(俩人都是哲蚌寺高年极的学生)哲蚌寺是西藏最大的喇嘛学府,云集了众多的年轻学子在此学习深造。

      我问了今天会有辩经吗?扎西说今天下午正好有,我问在哪里,他讲在砂石场,室外,有围墙,建议我到时候问一下寺里的人,都知道的。辩经会在下午两点半开始。

      下车了,我们随着扎西和加央走,寺庙在山坡上,我们需要一直走一段挺陡的上坡路,刚开始睿走得很快,马上她感到有些喘,(在高原上,因为氧气稀薄,所以最好缓缓走路,尤其是爬坡的时候,更是要慢慢地走。我建议她不要太着急,慢一点走。

      扎西和加央走走停停,等着我们,最后,看我们越来越慢,就对我们指了个方向,然后告诉我们一直走就可以到寺庙了,他们上课就要迟到了,我说你们先走吧,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寺庙,慢慢地走上去好了。

      告别我们,扎西和加央健步如飞地上了坡,很快就看不见他俩了,这两个纯朴的喇嘛,一直在照顾着我们俩,怕我们走错道,走错方向,直到自己快要迟到了。

      感谢在心,两位慈心的喇嘛!

      哲蚌寺系黄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与甘丹寺 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们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甘丹颇章

      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公元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

      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因政务在该颇章(颇章意为宫殿)处理,故名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

      甘丹颇章位于哲蚌寺的前部左侧,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建筑单元,颇章四周围墙高耸,呈现一种古城堡的建筑风格。最初在哲蚌寺内有一处帕珠地方政权官员的住所,叫多康俄姆,公元1518年,帕珠第十一第斯把它贡献给时任哲蚌寺第十任堪布的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改名为甘丹颇章。

      在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进行了扩建,形成眼下的规模。此后四、五世达赖喇嘛都住在此处,直到公元1645年重修布达拉宫以后,达赖喇嘛才从这里移住布达拉宫。

        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强有力的西藏地方政权,因权力机构设在该颇章内,故被称为甘丹颇章政权。

      甘丹颇章的建筑也是逐层升高的,从平面上可分为三部分,步入前门是一范围不小的院落,入院上27级石阶,登临该殿大院内,大院内左右和前部都是上下两层的明廊建筑和一些住房,后部是颇章的主体大楼,高三层。第二层是原达赖喇嘛处理政教事务的场所。三层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地方。

辩经场

      寺院的四周没有草木,都是砂石荒山,寺内却有几处树木繁盛的院场。这便是哲蚌寺的辩经场。每个札仓(即僧院)都有两个这样的辩经场。

      辩经场一般设于札仓附近,主位有一级一级的辩经台,辩经的时候喇嘛依次就坐,原则上全寺喇嘛都可辩经,但实际上能够凭着足够佛学知识而登上辩经台的,只有少数能够逐级在札仓和全院性的大辩论中获胜,最终取得最高荣誉“格西”学位的喇嘛。

        哲蚌寺也有不定期的辩经,下午14:30开始,虽然不如色拉寺那么有名(周三),运气好时也能在哲蚌寺里的辩经场或者后山的辩经场看到。

        该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曲杰扎西班丹在大贵族朗嘎桑的资助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的,名为“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哲蚌 寺建成后,很快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成功地创办了传昭大法会,同年他亲自倡建格鲁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标志着他苦心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已经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众的信奉。格鲁派势力日益强大,信徒与日俱增,哲蚌寺的兴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起来的。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其门下7弟子分别主持寺中7个人民大会堂札仓(经学院)。此寺为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寺中的甘丹颇章(宫)为达赖二世根敦嘉错主持修建,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以后五世达赖在此掌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公元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哲蚌寺内喇嘛大都很友善,若能邀得他们陪同游寺,肯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寺院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寺内原有七大札仓(经学院),后合并为洛色林、果莽、德扬、阿巴四大札仓,西藏众多的名僧大都曾在此学经,最盛时有僧众近万人,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

        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赠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喇嘛一称即始于此。索面嘉措得此尊号后,又追认其前两世为第一二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受清朝册封之前,一直隹在该寺。由于历世达赖喇嘛皆以哲蚌寺为母寺,因此该寺在格鲁派寺院中地位最高。

      寺内的主要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陆续修建的。寺院的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有183根立柱,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还有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幢、唐卡(卷轴画)以及佛像、壁画等加以修饰,同时可以容纳八千人诵经。寺内还保存有大量藏族的古代文献和经籍 。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寺内噶丹颇章建立地方政权,是宗教正式参与政治的开始。达赖喇嘛迁往布达拉宫后,这里仍然是拉萨三大寺中规模最大、最有势力的一个。

      哲蚌在民主改革前占有溪卡185年、土地5万1千亩、牧场3百个、牛4万头、农奴2千人,每年收取地租粮280万公斤、酥油13.3万公斤。在国内外的属寺共有3305座,共中区内640座、区外省市1647座、国外1018座。

典藏文物

      哲蚌寺是拉萨市乃至全藏规模最大的寺庙,其珍贵藏品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著名的有历代瓷器:寺内所藏甚多,年代有早至宋代者,而以明清特别是清代为最多,种类多属压口杯、小碗之类。

        各类唐卡:有数百幅,多为明清时代的作品,措钦大殿挂有四幅一组以文房四宝为内容的唐卡,清雅丰富,其中有一套经拆装、推封册页的朱印“大藏经”,共108幅,装在54个特制木箱中,印刷颇工,装帧富丽,夹板精致,至为珍贵。

        文殊铜境:通高1.29米,两面錾刻文殊坐像,像极优美生动;镜有华丽檀木圆雕镜座,雕刻精细,造型精美,传为第五世达赖时清顺治皇帝所赐之物。

        铜造像:有数千尊,种类甚多,最多的是佛、菩萨和各种祖师造像,其中明永乐年间朝廷赍赐的鎏金铜菩萨像非常精致,甚为珍贵。

        古代兵器铠甲:为数不少,确切年代多不详;措钦大殿的铠甲较完整,对西藏文化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旅游特色

      从哲蚌寺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一个大门后的左侧是一条小路,旁边有流水,经常会有一些藏族妇女在溪边洗铃铛。走上一个山间的小平台,可以俯瞰山谷的景色。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继续往上走,左边远处有绘在山石上的佛像,后面的铁架子就是雪顿节时的晒佛台。每年雪顿节哲蚌寺都会举行晒佛仪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来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祷福,场面壮观。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著名的甘丹颇章就在右边一处有很高台阶的地方。甘丹颇章大门前面有一个小佛殿,里面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甘丹颇章有3层,每个窗口都种了许多花。

      这里曾是二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后来五世达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在布达拉宫完成白宫部分重建后,便正式迁到了布达拉宫。由于达赖是在甘丹颇章建立政权的,所以史称”甘丹颇章王朝”。

主要佛事

      哲蚌寺的法事颇多,每逢大型佛教纪念日和藏历每月的望晦日(即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都要举行相应的法事。还有一些僧俗同庆的活动,其中场面最大的要算“哲蚌雪顿”了。“雪顿”藏语意为“酸奶宴”,原先是一种纯宗教活动。

      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的“夏居居”,直到解制为止。在开禁之日,世俗百姓以酸奶施舍。后来“雪顿”的内容更加丰富,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规模不断扩大。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当天,先是以哲蚌寺为中心,清晨展览巨幅佛像唐卡画,接着举行藏戏会演,实为僧俗同乐的节日。

      雪顿节是哲蚌寺的最大的宗教节日,现已成为拉萨地区的最大节日之一。当佛教在印度盛行时期,戒律规定夏季三月僧人不准外出以免踩杀昆虫。在僧人夏季安居期间,地方上向僧人贡献数次牛奶和酸奶宴会。在西藏最早继承这一传统的是哲蚌和色拉寺。

      最初也和印度一样,在僧人夏季安居时期,地方头人和百姓向僧人贡献奶酪。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扎西雪巴藏剧团、协绒野牛舞团等来到哲蚌寺甘丹颇章广场为达赖喇嘛敬献各类节目,也为哲蚌寺展佛和轮换知事僧等活动拉开序目。

      十一世达赖喇嘛十一岁时,即公元1849年,在罗布林卡的格桑颇章宫后面兴建邬遥寝宫,从此,达赖喇嘛夏季住罗布林卡。在雪顿节期间,西藏各地的著名剧团都来到罗布林卡进行表演,向达赖喇嘛敬献各类节目,藏戏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雪顿节期间邀请西藏各地著名的藏剧团、歌舞团在罗布林卡演出,从此,雪顿节正式成为西藏著名的文艺节。

      在寺里转了一圈,选了几个大殿走了一下,已经两点多了,我和睿向僧人打听辩经的场所,很快就来到这个地方。原来是有围墙,里面是个铺着砂石子的大场子,中间种的有大树。

      远远地看到许多喇嘛都在往这个方向赶着。心里想着,看来今天应该有不少人参加这次辩经,到了院子里面一看,果然是样,满院子都是穿着红衣服的喇嘛学子们,三三两两地在说着话。

      每个到的人,都会先跪拜一下,感觉象是个仪式一样庄重。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照片中那个拍手的帅锅就是我们车上遇见的扎西喇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照片中那个站着,在最后面的,手里张开着提拉着红衣,对着坐着的喇嘛开着大大的口正对话的就是我们车上遇见的加央喇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图片中坐着的小姑娘就是睿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图片中的摄影者是某国外媒体的记者(与睿是同行)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僧侣们一旦进入了辩经状态后,现场就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看完辩经,基本天色暗下来了,我们差不多可以回去,在路上遇到了邓萃和她的朋友,打了招呼,我们先走了。

      我和睿到了拉萨后,应该是到晚饭的饭点了,睿建议到一家拉萨最有名的尼泊尔餐厅,我同意,并表示,我来请客,然后联系巴桑,巴桑说夜里今天他还有工作,所以会过来,但需要早回寺里,好的,就这么说定了。

      我和睿到了这家餐厅,边喝着酥油茶,边等巴桑。睿和我谈起她在CNN工作的一些事情,使得我理解了为什么,以前有朋友,她们的国外亲戚总认为中国马上要大乱或者很快会出大问题的样子了。

      原来,国外的新闻机构,在我们国内,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不良报道,她们经常会要报道国内封锁的一些消息,即如矿难等新闻,我问,对国内的好事情有作相应比例的客观报道吗?回答是没有。

      很多时候,真相往往让人吃惊,这就是CNN新闻机构在国内的工作模式,觉得至少是有悖于新闻真正的宗旨的,如果是这样,可以大胆假设,这后面一样是有机构或者人在操纵着的。

      严格讲起来,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充分自由,总是有各种政治或者经济的力量在背后操纵和博弈的结果。从佛教上讲,世间是因缘合和的显象。

      这样的工作应该不会感觉太好的,这是睿出来旅行散心的原因,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困惑。

      我们有些饿了,巴桑还没到,打了电话,说快了,我们可以点菜,先吃起来,他一伙就到。看睿瘦瘦的,怕她饿着,就点好了菜,然后差不多上齐的时候,巴桑果然来了,还带了一位寺里的同事一起来,是一位挺年长的喇嘛,感觉他说普通话不多,所以基本是靠眼神和姿体语言交流。

      我们边吃边聊着,这位年长的喇嘛原来负责掌管达赖喇嘛的行宫,巴桑说可以带我们去看看达赖喇嘛的行宫,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我和睿都很有兴趣去看看,吃完饭就决定和他俩一起去大昭寺。

      这回我也“贼”一点了,当中假装去卫生间,打算去付餐费,结果,被前台的姑娘告知,巴桑在他们来的时候就先将我们的餐费支付了。

    好吧,我又败下阵来,这是喇嘛的功力强大吗?但是我并不甘心,想着总有一次我能够如愿以偿。

      和睿一起,看了达赖喇嘛的行宫。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哲蚌寺之行                                              绿洲的世界之窗     原创

      因为巴桑晚上有工作,因此有点仓促,因此和巴桑还有这位同事打了招呼,西宁的梅联系说要来拉萨看我,所以,想到时带她一起来好好看看,因为感觉这里特别值得好好看的。

      巴桑原来是要为明天的重要节日做准备,我问明天是什么节日,巴桑说是藏族的女人节,在这一天,藏族的风俗是,女人这一天碰到的男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女人都可以向男人索要钱,男人多少都必须给一些,否则来年就会一年运气都不好。

      啊哈,好赞的节日啊,这一天,要是能够乔装打扮成藏族姑娘,那可不得发笔小财啊!(这直接就是个小财迷的赶脚)

      于是和睿商量好了,明天一早大昭寺走起。

      此篇到此为止,下篇再见。

    下文转自昌都强巴林寺登增元丁大师的微博  对辩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可以直接忽略。

辩经是佛学用语

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

      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它是喇嘛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

      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基本相同,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经典(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也是学经僧依次升级为高僧的途径。按格鲁派的规定,“格西”是格鲁派最高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

      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

      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引起围观喇嘛的喝采;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哄笑。

      在辩经中,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

      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

      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僧侣在寺庙里接受的佛学教育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学校,从小学、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读到硕士、博士。

      教徒7岁时出家受戒成为沙弥,然后经过两年的学习,到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五部大论,逐次学完十三个班级到出立格西名号时,大约已经二十三岁。

      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

      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辩经升位佛学学位是藏传佛教传统的佛学升位方式。

      考取格西学位的制度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所授学衔的高低,视寺院的规模大小,地位高低、所设学院的多少及课程设置而定。

      为使考辩制度趋于完善和正规化,规定了一些各寺院普遍实用的条例和遵循的具体原则。

      如辩经内容,辩经仪式,辩经者所具备的条件,辩经双方注意的事项等等。辩经内容主要根据立宗者的立论而定。

      辩经时需具备辩证三方,即立宗者、对辩者和裁判三方人士。

      辩论者双方的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机熟练、经籍通晓。辩论四根本:主张、见解、戒禁和我论。

      辩论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为了防止骄傲自满、辩论过失,特规定辩论七美德:即气度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以行狡诈爱恶、成就自他两利郑重从事等。

      各寺视自己的实际也相应制定出了考辩细则,要求僧人参照执行。

      辩经有形式和层次上的区分,有平时在学院内同班级学僧相互学习辩论(属平时练习阶段的辩经)、每一学期结束或法会上全寺性的辩论(属中层次辩经活动)、考取某一种格西学位时的辩经(较高阶段的辩经)几种。

      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或喇嘛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

      要求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的几部论典。

      在双方辩论时,有论(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论典的内容立一种见地,并为维护这种见地的正确性而进行辩论。

      其特点是立辩者(立宗者)为1人,席地而坐,只能就对方提出的主题和各种问题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地认真答辩。答辩时要言简意赅,既不能任意发挥,也不能反诘。

      另一方是对辩者,即是向立论者围绕立论主题进行发难的一方。问难者可能是一人,或几个人,总是站在立论者前面问难,发问的内容巨细、高深莫测,就看答辩者的知识面和应辩能力。

      对辩一方有时击掌发问,有时挥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论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体,场面气氛热烈而紧张。

    如果立论者精通经典,且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词穷,这时观众鼓掌称善,辩论得胜。

      如果对所立之论不甚通达,或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问难者乘一时高兴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动语言过失而作出各种奚落和揶揄的姿态,场外众僧随之起哄,使立论者十分难堪。

      学僧在平时学经、辩经时,在经师的指导下十分刻苦,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一种格西学位或晋升高一级班次,在众僧中出人头地,受人尊敬。

      本文转载自昌都强巴林寺登增元丁大师的微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