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高考题材热播剧《追光的日子》,你追了吗?
我一般不追剧,除非是遇上一个比较好的社会题材。譬如目前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值得一追。
追这部剧,首先要看到剧中聚焦的“光”。对于一个步入高三年级的即将成人的学生,能否看到眼前的光?光是什么?光在哪里?
题目寓意深刻。这里的“光”,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就是展现在眼前的未来之路或说是希望。这条希望而光明的未来之路,或是每个学生自己规划(设想)出来的,或是家长帮他们规划的,或是在老师启发之下看到的,无论如何对于青春迷茫期的少男少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到了高三还看不到眼前的光,那就等于是失去学习奋斗的动力。譬如在第二十七集里,十四班考试成绩倒数一名的锵锵同学,苦恼地对班主任郝楠说:“我还不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我将来能干什么?”
这句话恰恰应证我在本文想要阐述的主题:一个看不见生命之光的人,很难有奋斗的动力。这句话对于各个年级的青少年学生都适用。有些小孩子为啥爱贪玩不想读书?因为不知道为啥要读书。
有些人为啥看似好好的挺正常的咋就莫名其妙地抑郁了?因为他们在这样那样的常常被忽略的因素作用下进入了人生的黑屋子,看不见脚下一丝亮光。
向光而行,人生之路才充满朝气和希望。
现在说说《追光的日子》中的主角之一郝楠老师,剧中的郝楠从重点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就进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实验中学)带最好的班(一班)。该校有个规定:每次在年级考试中,一班倒数第一名的学生自动调出该班。如果纯粹当成是对学生们的激励机制倒也没啥,关键是有家长跟着焦虑,一旦孩子被调出一班,就像塌了天黑了地。一班的刘恋就是这么个学生,她的父母都是出生于贫困山区毕业于985高校,对刘恋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必须优秀,因为“你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很多!我们那时候多么困难都能学这么好,你为啥不能?”这句话成了她父母的口头禅。重压之下的女孩,心里有多焦虑多脆弱,父母压根看不到。在刘恋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跌到倒数一名,按规矩得调出一班时,刘恋找到郝楠办公室求情:“郝老师,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郝老师说:“该帮你的,我已尽力了,这是学校定的规矩。”刘恋顶着巨大的压力哭着给母亲打电话:“我这次考试发挥失常,要被调出一班……”,母亲一听就歇斯底里吼道:“你留不到一班就不要回来了,我只当没有你!”就这样,刘恋崩溃了,跳楼了。郝楠因此离开学校,失业了。
失业后的郝楠没有回老家,而是借钱开了间台球厅,因为他的聪明又仗义,两三年时间,身边聚拢了一帮铁粉兄弟,台球厅生意正红火时却被“仇人”砸了场子。郝楠把三年生意积攒的盈利分配给兄弟们,场子退租各人自谋生路。正在苦苦寻找出路的郝楠,被他在实验中学时的女同事白洁老师推荐给青云(民办)中学王校长。因为青云中学十四班是全年级最差最难管的班,换了几个班主任都被气走了。即将进入高三关键时刻,求才若渴的校长广撒招募令,最终在五百余份简历中筛选出了郝楠。混了三年社会又重新寻找就业门路的郝楠接到面试电话时一脸懵逼,跟青云中学校长见面时,校长开口第一句话:“我认识你,在几年前全市高中年级教师公开课竞赛中你是第一名,我是现场评委之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郝楠由此开启了他的第二次执教生涯,接手当时最烂最差最难管的高三年级十四班。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少男少女青春期碰到的一切问题。关于青春迷思的解答,以及关于成长时期人生百态问题的处理,都是该剧的看点。
班主任郝楠在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正确的道路、看清眼前亮光、完成人生的自我救赎与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教育的意义与“人人都可成才,人人皆可灿烂”的价值观。
这里就不再剧透了,建议读者朋友有机会再去追这部剧。我这里要多说几句的是,十四班的每一个差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正应了那句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原因。郝楠深谙此理。所以,在帮助每一个差生进步时,他首先约学生谈心。他找学生谈心不在教师办公室,而是在学校操场边、食堂餐桌上,或是校外麦当劳肯德基。在学生没有任何戒备心理之下,像兄弟姨妹之间拉家常似的开启沟通模式,聊天中找到问题结症之后,第一时间再约学生家长沟通。我想特别提示的是,郝楠老师在与学生和家长单独沟通时说的每一段话(剧中台词),都是非常经典且专业的,贴近教学实践,非常实用,且有效。
毫不夸张地说,电视剧《追光的日子》是我近十多年来看到的最经典的高考题材的影视作品。我想,这也是该剧能安排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底气。毕竟,每个台每个频道每个节目,播出后都是有收视率考核的。况且,在我国“双减”政策推动之下,从学校到家庭到全社会,原则上是要淡化学生升学的卷与压力的。如果这部电视剧不能给家长和学生点亮一道光,一道在学习困惑中豁然开朗的亮光,那就是不值得追的,更不值得放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这也是我花时间写下这篇文字的底气。毕竟,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应看到前行之光。向光而行,脚下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