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烟尘色的生活,从好好做饭开始
孔子在《礼记》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人一生中最离不开的是吃饭和性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和生死存亡有着直接关系的吃饭的问题。
既然吃饭是生存之根本,那做饭就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技能。日本作家越智登代子所著的《料理图鉴》一书,利用简单有趣的小插画,把烹饪的基本常识和料理小窍门介绍给了读者:从烹饪术语、烹饪用具、各类食材的选择和处理一直讲到菜谱设计、食品安全等关于烹饪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就是要让厨艺小白们都能依靠这本实用的厨房宝典轻轻松松学会做饭。
第一 从温情的烹饪故事开始,触发那些和食物相关的美好回忆
《料理图鉴》的开场是:在某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感冒躺在床上,爸爸提议和儿女一起做早餐。孩子们一脸不安地望向爸爸:什么、妈妈呢?没有妈妈可怎么成!
胸有成竹的爸爸机智地用美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嗯,你们想吃蛋包饭、咖喱、三明治、炒面、意大利面还是拉面呢?
一说到吃,孩子们脸上露出轻快的笑容:那,就选三明治吧!
这个星期天,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美味的三明治新鲜出炉。在饭桌上,妈妈评价说:“真好吃!”孩子们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他们决定,每个星期天的早上都由爸爸带领孩子们做早饭——这,就是他们的“家庭烹饪日”,同时也是妈妈的休息日。
这里要交代一下背景:按照日本的传统,大部分女性婚后会回归家庭、全职负责各项家务。家庭主妇的工作量其实是蛮大的。我们有时候会抱怨:两天公休假歇下来居然会比上班还要累,就是因为在这两天里我们不但要收拾房间、打扫整理、做饭清洗,还要接送孩子上补习班、看望双方父母、朋友间交际应酬等。在《料理图鉴》这本书中,作者越智登代子特意安排爸爸在星期天替妈妈分担做早餐的工作、充分展示了男主人对女主人的体谅,这,是不是挺温情的?
而在我们国家,女性结婚后仍旧继续工作,很多爸爸也自觉自愿地把做家务、做饭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儿。比如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掌勺的大师傅就是我爸。
别的孩子回家都问妈妈“今天什么饭?”我家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我妈做饭的手艺太差。
有次我爸不在家,我回家后照例跑到厨房打开碗橱冲里面张望,看到只有一盘炒白菜,心下疑惑:就这一个菜、够吃吗?只见我妈从旁边屋子溜达出来、幽幽地说:“别看了……这个菜炒得、我自己都不想吃……”
——做得不好你倒是重新再炒一个啊!我妈不,我妈就只是感叹感叹!
有这样一个抵触做饭的妈,做爸的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们家的主厨。
每天中午,只要我爸在家,那大家一定会准点闻到饭香——妥妥的大米饭外加一荤两素三菜一汤。这在周围喜吃面食的北方人眼中很是异类,因为一顿面食只需要少量的菜炒成浇头、添多一点水和盐就够了,而每天都三菜一汤呢?那可是在三十年前啊!
所以,我妈那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是:咱们南方人就是爱吃!咱们家的钱尽花在吃上了!不知道究竟是抱怨呢还是得瑟?
不过,十几年后我毫不意外地爱上了面食。因为毕竟身在山西、每天耳濡目染地接触着花样繁多的各种面:河捞面、炒不烂、抿圪斗、刀削面、柳叶面、荞麦面、拨鱼儿、炸酱面、焖面……山西的面食文化还是很独树一帜的。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当年,我爸做饭好吃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骨子里存在的积极探索、举一反三的创新精神。
比如,有一道菜叫做茄子夹肉:两片茄子中间夹入肉馅,沾裹面糊放油锅里炸熟、再添水略微炖煮调味……我爸学会后将这菜扩展引申为——藕夹:藕片夹肉;茄盒:茄子厚片中间掏空塞肉;豆腐盒:豆腐厚片中间掏空塞肉;丝瓜酿:丝瓜中心掏空塞肉……不一而足。
而且,我爸的工作不像我妈那么忙,他每天都可以准点下班。第一个回到家的人,自然是要给家人准备饭菜的吧!
后来我才知道:我妈的工作是挺忙,但还不至于忙到每天都加班的程度。她之所以回家晚,是因为热衷于参与班后的打扑克活动——其实我妈打扑克的水平基本属于末游,单位同事大都嫌弃她打牌臭,她只能“纡尊降贵”到和几个刚参加工作没几天的年轻人一起组队玩牌,间或承诺给他们介绍对象……出于尊重老师傅的考量,他们嘻嘻笑笑地甘当陪练。
当然,虽然我妈想方设法逃避做饭,但也并非同厨房完全无缘:每年年夜饭的鸡蛋饺子就是我妈的家传绝活——大汤勺在火上烧热,放入稍许油滋润整个勺底,将事先备好的蛋液舀入少许、匀速转动使之摊平、放入肉馅、迅速用筷子挑起一侧蛋皮粘合到另一侧——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一个漂亮的鸡蛋饺子就新鲜出炉了。这手艺一定是打小就在我姥姥的严格监督下练就的,聪明好学的我爸学了N多次,做出来的成品都不那么整齐利落。
第二 小插画和文字的配合让烹饪的难度大大降低,也容纳了大量烹饪知识
《料理图鉴》采用小插画和文字的搭配来解说烹饪秘诀、呈现菜式成品,显得鲜明生动、亲切可人,让人有种“做饭看起来挺简单”的“理论性认识”,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动手欲望。
并且,一旦按照书中的菜谱实践出成品,即便颜色不鲜艳、样子不好看也没什么,因为书上的菜式也不过是利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得可爱一点罢了,并没有好看到哪里去啊!
虽然我们都喜欢看漂亮的美食图片,但如果自己做出来的和书中的配图相距甚远的话,是不是会让人大失所望而再都不敢去“try”了呢!
就像偶遇了乖巧的邻家女孩和艳丽的明星女郎,假如只能选其中一个人上前打招呼,你会选择哪位?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邻家女孩吧!因为显而易见,明星女郎与我们的距离似乎远了不是一丁半点。
这一点展现了此书作者的小心机,或者换句话说,作者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大程度地赢得读者的关注。
另外,小插画配合文字的表现方式也使得读者能兴致盎然地去翻完厚达两厘米的本书、去寻找书中的“1500个烹饪秘诀”——要知道,这些小窍门就算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但若白纸黑字一条一条罗列出来也是够乏味的。
比如作者说:煮可以分为炖煮、水煮和炊煮——炖煮是“将食物装在锅子里咕噜咕噜地煮”,水煮是“将食材放进足够的水中加热”,而“炊煮”是米加水直接在火上蒸煮,到水干时关火焖一段时间。
虽然分得够细致,但如果去掉了配图,你还愿意去了解吗?
你也根本不会联想到:炊煮,其实在我们国家由来已久。在电饭锅还未普及的年代,我们家家户户焖米饭的方法就与此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锅里的水煮干后,我们还要继续用小火分别对准锅底的中心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焖三两分钟。这样焖出来的米饭,底部会有一层焦脆的锅巴——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就是我们美味的零食。
诸如此类的小妙招还有:做菜的时候先放糖还是先放盐?
——先放糖。因为糖分子比盐分子大:如果先放盐的话,盐的味道会抢先一步进入食物的体内,那么随后放入的糖的味道就不容易融入其中了。
又比如:煮鸡蛋的时候如何让蛋黄留在蛋的正中央?答案是:只需要在水沸腾之前轻轻搅拌鸡蛋即可。
看到这里我很想说:谁吃煮鸡蛋还会去观察一下蛋黄在不在正中央?日本人也未免太吹毛求疵了吧!转而又想,也许正是因为太过注重细枝末节,日本才能制造出很多高质量的产品吧!这种认真到极致的态度的确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 请相信我们和食物的缘分
“如同人与人之间有是否合得来的情况一样,食材之间也有合与不合”——说到食材的搭配,作者越智登代子如是说。
人与人之间、食物与食物之间能否合得来要看脾气性格是否匹配,也要看缘分到没到,那么人与食物之间是不是也有“气场相合”的说法呢?
有位朋友说他天生就不觉得做饭是件困难事——无论什么菜式,他看看就知道大致的做法;蒸馒头、包饺子,他大概学学也就会了;他做的饭家人朋友从没说过不好吃;更妙的是,他炒菜一向不尝味道,随手一把糖或盐放下去,居然、咸甜适中……
这类人大约是天赋如此的吧:他天生对食物有着敏锐的感触,所以才能一蹴而就做出成功的美味;而对于资质平常的大部分人来说,要想习得一门技艺,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用心地去练习。
偶然间听一位茶艺师朋友说:专注,是泡出一壶好茶的关键。
当你专注地煮好一壶水,专注地依照流程温壶烫杯、装茶、高冲低泡……直到最后奉上香茗,你的每一分心思都在茶上、水上、杯上、手上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精气神都传导到了那一壶茶上。这样孕育而生的茶,品起来一定是甘甜和后味十足的。
我们小时候之所以爱吃妈妈做的饭,是不是也因为其中融入了妈妈的专注和爱呢?
哦,忘记说了,曾经很抵触做饭的我的妈妈,在退休后终于向食物做了妥协——因为一到双休日,已成家单过的哥哥姐姐和我三家人总会相约着去娘家探望,此时的妈妈总想让孩子们吃点“好吃的”再回自己的小家。也许是遗传了会做饭的姥姥的优秀基因,没过多久,妈妈的手艺就练得非常到位了。
和我爸不同,我妈主打炖煮、卤煮和熬煮类食物:炖牛羊猪肉、炖猪蹄、炖大骨汤、炖鱼、炖鸡爪鸡翅鸡腿……道道“硬菜”都经典到吮指留香的地步,获得了儿女和孙子外孙们的一致好评。这时候的我爸反而退居二线,只偶尔上手烙个烙饼、剥个蒜、打个杂什么的。
这让我想起已经故去的姥姥,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集大家回去吃顿“好吃的”。要知道,我有三个舅舅两个姨妈,大家全聚在一起得有近三十口人。那么多人挤在小小的两间屋子里,争相抢吃姥姥做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烧卖、红枣银耳汤,那其乐融融的场景曾经多少次午夜梦回!
如今爸妈都已年过八十,基本能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我们兄妹只需每周过去几次帮忙做饭清扫打理即可。可是,现在轮到我们为父母做饭了,年迈的他们却胃口小了、牙齿也活动了:他们吃不了美味的“硬菜”,只能吃一些煮到软烂、味道也极其清淡的饭食了......
更多的时候,我是像当年的姥姥和爸爸妈妈那样,为给孩子做顿可口的饭菜而努力和各类食物进行着“磨合交流”: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五点半起床给儿子做早饭,每个周末都会给儿子做一道我新学会的菜品。
要知道,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我是连葱都懒得切,直接揪下来一片扔油锅里的呢!
儿子上初三了,最近一段日子因为成绩下滑情绪波动明显,但对食物的要求却越来越挑剔:每天的饭菜不能与前一天相同、菜品菜式一不对胃口便满脸“痛不欲生”、在学校多上一两次厕所都会回来抱怨早上的豆浆没煮熟牛奶未热透……昨晚,竟然因为蛋炒饭里只有“蛋”和“米”就翻脸抗议,让我少不得耐下性子来安抚一番。
在冰箱翻了半天没找到火腿、青豆或者玉米粒,我只好拿出一点冷藏的肉片,加入姜粉、孜然、胡椒、生抽、料酒及食盐大火爆炒,准备并入之前的蛋炒饭中。
随着阵阵香味的弥散,客厅里那个暴躁小娃的噪聒声渐渐平息。刚想松口气,忽然间又听他提高嗓门在嚷嚷什么。
厨房里油烟机隆隆作响,我没听清楚,让他重说一次。
只听他说:“妈妈!嘿嘿…….谢谢啊!”顿时,刚刚所有的不悦立马云消雾散了。
——此时此刻,对于儿子来说,美食是抚平他内心焦虑的媒介;而对于我来说,美食是儿子同我达成沟通和谅解的桥梁。
这个时候,儿子和我的幸福,大约是旗鼓相当的吧?
真希望经年之后,儿子也能够在厨房里忙碌,为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然后,满足地看着他们颗粒不剩地吃完、满足地享受着烟尘色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
或者在那一刻,会有某种感觉忽然间触动了他——是年少时候的“姥姥的味道”,抑或是“妈妈的味道”?他的嘴角悄悄地浮现出一抹笑容。
“民以食为天”,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