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观人生,笔写风云写够百万字,日更挑战互动无戒学堂

No.6 ||《认知觉醒》(5)3+4

2022-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菁歌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无关联,不学习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有效阅读/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我时常也鼓励人们写作。因为单纯阅读时,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所以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按照关联意识的强弱,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分成了两个群体: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事不关己,不关联

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回头一翻,很多内容就像没看过一样,但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却很难被忘记,让自己发生改变的观点必定印象更加深刻。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前文: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再次,保持好奇心。不过对于成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若不时常净化自己,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所以,成长这件事不仅仅是提高认知,更是一种自我修炼。

最后,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

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坚持着这个思维准则: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一切在于主动

获取知识的3个阶段:

•输入:获取和自己相关or喜欢的知识。

•关联:把获取的内容进行相互串联,由点及面。

•实践(输出):把自己所阅读的和掌握的内容潜移默化到生活中,或者是主动输出写作成自己语言的方法论。

人脑是一个建好索引的文件系统,索引就是打动你的、印象深刻的东西,文件里什么都有,包括这个索引那个时刻发生的事情,声音,画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完书,一句话都没记住,倒不是说那个不好,也是只是因为那里面没有打动到自己的点;不必因此而焦虑,不适合的书始终是不适合的。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知识与认知的区别

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其实这句话就是学而致用。

学到的东西,能被你用来解决问题时,才算是你的知识。

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这部分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他们很容易把“学习知识”和“学习认知”混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能触动自己的,必然是当时的自己最需要的东西,通过这个点去延伸。也就能够解开当时自己所遇到的困局。

所以就算是同一本书,每个不同的时期去看。触动点也不一样。只要能对自己有效,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找到关联再选择输入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照搬他人的认知体系。

读书的关键要找到自己的触动点,针对触动点做出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转换成文字,观察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这个触动点让自己在判断和选择上做出了改变才是进步的,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找触动点,告别形式主义,寻找真正能够启发自己并且可以化为实践的东西”

一本书能留下一个让人触动的点,才是属于你的收获,也值了。不要看别人怎么写得那么多那么好,那也不会给你带来改变。你践行你认为有用的道理即可。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这就是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我建议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不会让日子像流水一样哗哗流过而什么都没留下。

不过,和一般的日志不同,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反思不是质疑自己,有些自卑的人反思自己的时候,很喜欢把事情怪到自己身上。

吾日三省吾身。身边有些人优秀于常人,他们的习惯便是每日总结反思,很多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为什么他们成功,因为他们每天记录自己做的好与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持续输出;不好的地方,谨慎再犯。所以,优秀是加倍产生的。

仅仅触动还不够

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又“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

这种连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说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些知识、道理、事情十有八九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很快,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当你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你的视野里。到那时,你不仅能成为认知上的强者,也会成为行动上的巨人。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本章总结: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从而加深触动;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触动,以便为我所用;

•在生活中经常练习和使用这些触动,进而将其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