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散文

《庄子》心解(胠箧)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20人  沉醉的文人

窃国大盗

如果想要防备溜门撬锁的盗贼,就一定要盯紧扎牢自己的口袋,把门窗箱柜加上牢固的锁,这是世俗公认的明智之举,可是大盗来了,则背起柜子,提起箱子,扛起口袋,将它们统统带走,唯恐柜子和箱子锁得不牢固,口袋扎得不够结实。所谓智者就成为大盗积攒财物的人。比如从前的齐国,方圆两千余里,统括四境之内,用来建立宗庙社稷和治理乡邑的方法,都是来自于圣人的说教,看似已能江山永固了,可是,田成子在一朝之间杀死了齐君,齐国就成他的了。他不光盗走了一个国家,而且连同治理国家的圣知之法也一并盗取了,田成子虽然有窃国大盗的罪名,但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讨伐他,他是用盗来的制度和法规来维护自己的盗贼之身啊!

乘物游心:庄子把用于治理国家的政教礼乐,仁义道德和典章制度比作是用于装东西的柜子,箱子和口袋,把严刑峻法比作是锁箱子用的锁子,或者是扎口袋用的绳子。统治者用仁义道德等一系列手段,将国家打造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容器,而容器中装的是人民,土地和他们聚敛的财产,最后再用暴力手段将它们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接着,庄子用田氏代齐的事例来证明世俗之人的愚不可及。他奉劝统治不要把民众,土地以及他们的财产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而是还民众以自由,并把土地和财产还给民众,这样的统治者看似一无所有,实则会得到所有人的拥护,甚至可以说他拥有天下。当统治者放一弃名利之时,也就没有人惦记他的位置了,当然更不会有杀身之祸了。

盗亦有道

盗跖的弟子向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任何地方都有规矩和准绳,比方说我们做强盗的,凭空猜测屋中财物的人叫做圣明,率先进入屋中的人叫做勇敢,最后退出的人叫做义气,知道可否采取行动的人叫做智慧,事后公平分配的人叫做仁爱。以上五样不具备者,是不可能成为大盗的。

乘物游心:庄子借春秋时期的著名悍匪盗跖之口来讽刺那些统治者,庄子看到了战国时代的战争实质,列国之间互相攻伐,无非是为了抢夺他国的土地,人口和财富,他们对外频频发动掠夺战争,对内用重税,徭役和兵役压榨和奴役民众,这些行为和巨盗无异,统治者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不过是为他们盗取民众和他国土地而服务的工具。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河流干涸,溪谷就随之空虚,把山丘铲平,深谷也就被填平,圣人死去了,大盗就不再兴起,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只要还有圣人存在,大盗能不会止息,所以用圣人治理天下,就会使盗跖一类的大盗获得重利。

乘物游心:庄子所指的圣人是指能提倡仁义道德,能制定政教礼乐,善于使用政策法规的那些聪明智巧之人。这些人绞尽脑汁将国家打造成一个巨型的容器,然将民众,土地和财富一起装起来,并用暴力来维护容器的安全。而事实上圣人己经通过仁义打开了世人的求名之欲,通过礼乐打开世人的求利欲和权力欲,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天子之位,酒色财器等等就成了大盗们窃取的对象。

救世良方

鱼不能脱离水,治国的利器也不能随便泄露给民众看,那些圣人推行的智巧之术,是不可以明示天下的。所从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火符记,破毁玺印,百姓我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堵住嗜欲的孔窍,让民众的感官回到无知无识的状态,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没有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

乘物游心:国之利器就是政教礼乐,法律规章等统治手段,如果统治用这些手段来治国,就如果鱼脱于渊一样是自寻死路。因为这些手段足以让民众和统治者之间形成对立,一个脱离民众的统治者,又去统治谁呢?庄子接续老子的思想,他认为抛弃那些圣人的治国之术,统治者就会回到无为而治的状态,民众也会回到自然纯朴的状态,所有人都回到无知无识,无欲无求的状态,盗国大盗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