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诸子百家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二)历史的定义和材料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15人  孤鸿学士

历史的定义和材料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

(括号内的内容为个人理解,或有偏差)

近今史学之进步有两特征:

其一,为客观的资料之整理(资料丰富);

其二,为主观的观念之革新。

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一、历史的意义与范围

活动之体相: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能被改造的事物),以所活动者为相(改造的主体)。自然界现象,非史范围。人类情感理智意志所产生者,皆活动之相。

活动之相可细分为:活动之产品(结果),活动之情态(活动之现在相,结果之所从出也)。

史家能事,乃在将僵迹变为活化——因其结果以推得其情态,使过去时代之现在相,再现于今日也。(史家,就是研究历史结果,推测历史变迁规律,使历史浮现再眼前)

史迹:史迹也者,无论为一个人独力所造,或一般人协力所造,要之必以社会为范围;必其活动力之运用贯注,能影响及于全社会,——最少亦及于社会之一部,然后足以当史之成分。(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事件,一代人活数代人“赓续”活动的总成绩)

因果:(历史规律)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其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然因果关系,至复赜而难理;一果或出数因,一因或产数果;或潜伏而易代乃显,或反动而别证始明;故史家以为难焉。

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

中国史之主的如下:

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

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结果何如?

第三,说明中国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何如。

第四,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遵斯轨也,庶可语于史矣。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不成文之史:“十口相传为古”也。史迹之起原罔不由是。成文之史:自史诗始。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二百年前,可云如此)。人类本有恋旧之通性,而中国人尤甚;故设专司以记录旧闻,认为国家重要政务之一。

古代史官所作史,盖为文句极简之编年体。与纪传体并时者为编年体。

古代史书特点:第一,其文句简短,达于极点,每条最长者不过四十余字。第二,一条纪一事,不相联属,绝类村店所用之流水帐簿。第三,所记仅各国宫廷事,或宫廷间相互之关系,而于社会情形一无所及。第四,天灾地变等现象,本非历史事项者,反一一注意详记。

有《通鉴》而政事通,有《通典》而政制通,正史断代之不便,矫正过半矣,然犹未尽也。

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

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驷徐野民等之于《史记》,应劭如淳等之于《汉书》。二曰注事实,如裴松之之于《三国志》。前者于史迹无甚关系,后者则与本书相辅矣。

第三章 史之改造

1、今请申言此义:古代之史,是否以供人读,盖属疑问。……私家之史,自是为供读而作,然其心目中之读者,各各不同……今之史家,常常念吾书之读者与彼迁记光鉴之读者绝不同伦,而矢忠覃精以善为之地焉,其庶可以告无罪于天下也。(家天下的历史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

2、复次,历史为死人——古人而作耶?为生人——今人或后人而作耶?据吾侪所见,此盖不成问题,得直答曰为生人耳。……是故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一要义也。(人是历史的主体,古代史官或记先世之功德,或记帝王宫廷,或记帝王家谱,主旨在歌功颂德,隐恶扬善。)

3、复次,史学范围,当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也。(古代史料纷乱庞杂,应该系统的归类)

4、复次,今日所渴求者,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搀以他项目的,而绝不愿为纯客观的研究。(古代历史书的教育意义大于研究意义,所有史书主观因素比较明显,不能客观了解史实)

5、复次,吾前言人类活动相而注重其情态。……一曰搜补的劳作,二曰考证的劳作,皆可谓极不经济的——劳多而获少的。……吾国史苟不经过此一番爬剔洗炼,则完善之作,终不可期。(史料之中,阙疑、误传、伪造、篡改者非常多,非得搜捕,考证才能完善现在的史料收集)

6、复次,古代著述,大率短句单辞,不相联属。……所叙事项虽千差万别,而各有其凑笱之处;书虽累百万言,而筋摇脉注,如一结构精悍之短札也。夫如是,庶可以语于今日之史矣。而惜久求诸我国旧史界,竟不可得;即欧美近代著作之林,亦不数数觏也。(史料不够系统,事与事之间缺少联络关系,史实遗漏犹是得肉遗血,得骨遗髓也。。纵然有长篇大论,对全书来说也只是百数十篇之文章汇成一帙而已。)

7、今日所需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专门史如法制史、文学史、哲学史、美术史……等等;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也。

凡治各专门学之人,亦须有两种觉悟;其一,当思人类无论何种文明,皆须求根柢于历史。治一学而不深观其历史演进之迹,是全然蔑视时间关系,而兹学系统,终末由明瞭。其二,当知今日中国学界,已陷于“历史饥饿”之状况,吾侪不容不亟图救济。历史上各部分之真相未明,则全部分之真相亦终不得见。

第四章 说史料

治玄学者与治神学者或无须资料,因其所致力者在瞑想,在直觉,在信仰,不必以客观公认之事实为重也。治科学者——无论其为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罔不恃客观所能得之资料以为其研究对象。而其资料愈简单固定者,则其科学之成立也愈易,愈反是则愈难。

(不同学科对史料要求不一样,研究目标属性越固定,资料也比较容易)

时代愈远,则史料遗失愈多,而可征信者愈少,此常识所同认也。

得史料之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文物,古迹,民间传说);二曰在文字记录者(旧史,典法文件,非历史类书籍,古逸书辑本,外国人著述)。

金文之研究以商周彝器为主。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1、收集史料之法

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

2、鉴别史料之法

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反证法)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捷之法,则为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

(史料矛盾,一般时间近的比较可信)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当何所适从耶?论原则,自当以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先者以时代言,谓距史迹发生时愈近者,其所制成传留之史料愈可信也。……最先最近之史料则最可信,此固原则也。然若过信此原则,有时亦可以陷于大误。

(了解史料作者,根据作者判断)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何如。

(用怀疑的态度)用怀疑精神唤起注意,而努力以施忠实之研究,则真相庶可次第呈露也。右论正误的鉴别法竟。次论辨伪的鉴别法。辨伪法先辨伪书,次辨伪事。

辩证伪事:第一,辨证宜勿支离于问题以外。第二,正误与辨伪,皆贵举反证。第三,伪事之反证,以能得“直接史料”为最上。第四,能得此种强有力之反证,则真伪殆可一言而决。第五,时代错迕则事必伪,此反证之最有力者也。第六,有其事虽近伪,然不能从正面得直接之反证者,只得从旁面间接推断之若此者,吾名曰比事的推论法。第七,有不能得“事证”而可以“物证”或“理证”明其伪者吾名之曰推度的推论法。

史料可分为直接的史料与间接的史料。直接的史料者,其史料当该史迹发生时或其稍后时,即已成立。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

明知不可信而无反证材料:第一步,只宜消极的发表怀疑态度,以免为真相之蔽;第二步,遇有旁生的触发,则不妨换一方向从事研究,立假说以待后来之再审定。

谬误:有明明非史实而举世误认为史实者任执一人。(举世之功归于一人)幻觉一起,则真相可以全蔽,此治学者所最宜戒惧也。(史实被若干人主观臆断传于后世)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吾尝言之矣: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非史的范围。然则凡属史的范围之事实,必其于横的方面,最少亦与他事实有若干之联带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亦为前事实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

自然科学与历史之别:

其一,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反复的完成的;历史事项反是,常为一度的,不完成的。

其二,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普遍的;历史事项反是,常为个性的。

其三,自然科学的事项,为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反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

史者研究因果之态度及其程序:

第一,当画出一“史迹集团”以为研究范围——史迹集团之名,吾所自创,与一段之“纪事本末”,意义略相近。

第二,集团分子之整理与集团实体之把捉——所谓“集团分子”者,即组成此史迹集团之各种史料也。

第三,常注意集团外之关系——以不可分不可断之史迹,为研究方便而强画为集团,原属不得已之事。

第四,认取各该史迹集团之“人格者”——每一集团,必有其“人格者”以为之骨干。此“人格者,”或为一人,或为数人,或为大多数人。

第五,精研一史迹之心的基件:——曷为每一史迹必须认取其“人格者”耶?凡史迹皆人类心理所构成,非深入心理之奥以洞察其动态,则真相末由见也。

第六,精研一史迹之物的基件——物的基件者,如吾前所言:“物的运动不能与心的运动同其速率。”

第七,量度心物两方面可能性之极限——史之开拓,不外人类自改变其环境质言之,则心对于物之征服也。

第八,观察所缘——有可能性谓之因,使此可能性触发者谓之缘。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一)人的专史 即旧史的传记体、年谱体,专以一个人为主。例如《孔子传》、《玄奘传》、《曾国藩年谱》等。【列传、年谱、专传、合传、人表】的做法。

(二)事的专史 即旧史的记事本末体,专以重大事情为主。例如晚明流寇、复社本末、洪杨之乱、辛亥革命等。

(三)文物的专史 即旧史的书志体,专以文物典章社会状况为主。如我去年在本校(清华)所讲《文化史》即属此项性质,此在专史中最为重要。

(四)地方的专史 即旧史之方志体;因中国幅员太广;各地发展之经过多所悬殊,旧史专以帝都所在为中心,实不能提挈全部文化之真相,所以应该分为若干区域,以观其各时代发达之迹。其边地如滇、黔、西域、关东……等,尤当特别研究。

(五)断代的专史 即旧史的断代史体,专以一个时代为主,但不必以一姓兴亡划分。例如《春秋史》、《战国史》、《晚唐藩镇及五代十国史》、《宋辽金夏时代史》等。

研究历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一)钩沉法 想要球碍真事实,有五种用功的方法:己经沉没了的实事,应该重新寻出。

(二)正误法 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盲从,而且应当改正。

(三)新注意 有许多向来史家不大注意的材料,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它。

(四)搜集排比法 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

(五)联络法 第四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同时的材料,第五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先后的材料。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看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

乙 予以新意义。

许多事本来无意义,后人读历史才能把意义看出,总括起来说,吾人悬拟一个目的,把种种无意义的事实追求出一个新意义,本来有意义而看错了的,给他改正,本有意义而没觉察的,给他看出来。

丙 予以新价值。

从新的估价。价值有两种:有一时的价值,过时而价顿减;有永久的价值,时间愈久,价值愈见加增。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活动,亦有二种解释,即社会活动方面与个人活动方面。

社会活动分两种:

(一)转变的活动 通常说一治一乱,我们要问如何社会会治,如何社会会乱;并且看各部分各方面的活动,

(二)增益的活动 政治的治乱,不过一时的冲动;全部文化才是人类活动的成绩。

个人活动分两方面:

(一)外的方面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其本来目的就是拿给个人作模范的。

(二)内的方面 我们看一个伟人的传记,看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往往有许多在很小的地方。

戊 读史的方式。

(一)鸟瞰式 这种方法在知大概。

(二)解剖式 这种方法在知底细。

史家之四长:刘子元说史家应有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添上一个史德,并为四长。

史德:史家容易犯的毛病:(一)夸大(二)附会(三)武断

史学:有了专门学问,还要讲点普通常识。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一)勤于抄录(二)练习注意(三)逐类搜求

史识: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一)由全部到局部(二)由局部到全部。注意:(一)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二)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

史才:史才专门讲作史的技术,与前面所述三项另外又是一事,完全是技术的。

(史才分为两个部分:组织和文采。)

组织:组织是把许多材料整理包括起来,又分二事:

(一)剪裁,许多事实,不经剪裁,史料始终是史料,不能成为历史。

(二)排列 中看不中看,完全在排列的好坏。

排列的通用方法:

(1)即将前人记载,联络熔铸,套入自己的话里。

(2)用纲目体,最为省事。

(3)多想方法,把正文变为图表。

文采:就是写人写事所用的字句词章。(一)简洁(二)飞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