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巧传袈裟,慧能大展禅宗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终极智慧小课堂

中国的禅宗由印度菩提达摩引燃,在中国的本土经过几代的探索才得到绽放。对禅宗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

公元前6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吸收了古印度人“瑜伽”中的“禅那”作为修行的一种方法。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译经者曾把“瑜伽”译为“道”,公元400年左右,佛陀跋陀罗到中国传禅教之学,才将“瑜伽”译为“禅”,这个禅与“禅宗”是不同的。

佛教的大乘佛教,强调“三学”(即戒、定、慧)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其中又分顿、渐二修,同时主张由“禅定”到“智慧”。

小乘佛教,强调止观,止即坐禅入定,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观”是澄心静滤,而观照自心,以便生发智慧。

禅宗坚持大乘佛教的修行主张,即坚持“六度”中的“禅定”方法,但禅宗的禅定并不仅仅是坐禅静观,而是以参究为主,参己参人参事。

其宗旨是通过参究达到彻见心性本源,所以禅宗也是“佛心宗”。

禅宗不同于任何宗教,也可以说宗教只是取禅宗的皮肉。是独立的文化巅峰,对于其他文化的影响深远,如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

公元400多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传人(称为“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教,是为中国的禅宗始祖。

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的禅宗才算由初创到最后成熟,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五祖的下传就有了两个分支。即六祖慧能的南宗禅、神秀的北宗禅,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

神秀作为五祖弘忍的首座高徒虽然没被选定为禅宗的接班人,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刻苦修行。发扬渐修法门。

他与慧能同师弘忍,当时别人对慧能瞧不起,可神秀对慧能却十分推崇,他还数次向武则天推荐慧能,只因慧能屡屡推迟而没有到朝廷来。

还鼓励自己的门徒到慧能处去切磋禅法,并非我们理解的竞争关系,所以当时慧能和神秀两位禅宗的最高领袖被誉为“南能北秀。”    

值得一提的是,菩提达摩在传于慧可时说了一句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慧可于慧能中间差四代,菩提达摩却预言了慧能后的五家七宗。结果自然成。

慧能与神秀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东禅寺有僧人六七百人,弘忍年事已大,想要在他们中选拔一个接班人。弘忍便把所有僧人叫到堂下,让每人将修禅的心得写一偈(jì)。

大家都明白五祖的心意。神秀作为首座高徒,深思一夜后写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神秀对自己的偈子没有把握,所有没有直接呈给师傅,而是将偈子写在寺院东廊的墙壁上,弘忍看了之后,认为神秀并未悟道自性,但仍称赞一番,“后世如能依次修行,亦可得以解脱。”这偈子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指出每个人都可以修行成佛。第二,要想成佛,必须苦修苦习,渐进渐高。这也是能体现渐悟的思想。

众弟子都向神秀表示祝贺,并纷纷传颂这首偈子。

一个小沙弥念叨这首偈子的时候,被边上的慧能听见了,慧能问他念的是什么?小沙弥便告诉这偈子的来源。慧能不识字,但是记忆力好,反复琢磨后,觉得这偈子虽然写得好,但是没到达“禅”的境界。思虑再三,于是请人将他的偈子也写在东廊的墙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弟子见过之后,结果很明显,慧能比神秀更超脱。弘忍见后,心中大喜,脸上却全无表情。因为慧能是个舂米夫,而且不识字。如果明传给他,众僧不服,恐怕还会惹出灾祸。便当众批评说“这首偈子只是平平,还未见到自性,你们还是按神秀首座的偈子去修行吧!”说完便走了。

次日清晨,弘忍暗自来到米房。在舂杆子上敲了三下,一语未发,转身而去。

慧能三更时便来到弘忍床前,跪拜。弘忍故意问,“你来此何事?”

“日间师傅三敲舂杆,是约弟子三更来拜见师傅,请师傅教诲!”慧能虔诚地说。

弘忍立即起身,拴上房门,开始讲解《金刚经》,慧能不识字,但是听得懂,瞬间豁然开朗。弘忍见慧能已经得了智慧开悟,便把四祖道信传给他的禅宗法衣传给了他。

弘忍担心门下弟子嫉妒伤害慧能,便连夜将他送下东山。

这也是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公案故事,也体现了禅宗传承的最高智慧。

选对接班人,才使得禅宗在华夏大地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禅宗由经过本土五代传承,才将禅宗的思想根植于中国。禅宗的传承超越了语言,不用文字,不依经卷。是内传心印,以证以心传心的禅法。这也正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特色。

目光所及 · 皆是祝福--大乐上师

在文字创造之初,有人反对文字,认为知识、感觉、思想靠文字传递会引起偏差。所以禅宗的以心传心的旨意也是不无道理。即使如此,也在唐五代的高度发展期,产生了五家七宗。

在六祖慧能的影响下。门下高徒南岳怀让下开出临济、沩仰二宗。高徒青原行思开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后来临济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二派。

最终形成南北二宗,五家七派、百花齐放的局面。

禅作为中国古文化的瑰宝。了解禅的历史是有必要的,公案也能有所启发。

禅超越历史,禅不存在兴衰,超越生死。禅也不是禅,禅宗也不是禅,只是被称作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