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互联网产品思考动脑,思考

对思考的思考——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获得及其局限

2018-09-27  本文已影响19人  剑超无剑

这篇文字可能需要5分钟的阅读时间。

之前俞军老师在内网提过一个问题,他认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那问题是如何定义批判性思维,如何获得这种能力。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比较表象的概念,因为当我们说一个人有批判性思维时,一般都伴随着他对既有的、从众的、惯性的观点的反叛,所以用一个描述这种表象的词来表述这种思维方式,似乎也蛮合适。但这个词的问题是,一方面不表现本质,一方面攻击性比较强,东施效颦的人可能会成为杠精。

如果尝试表述这种思维方式的实质,我觉得可能是以下两点:

1、动机:对真相、真理的执着追求

2、能力:元认知的能力,即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能力

动机决定了你是不是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心力来去深入地收集信息、整合信息,从而试图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决定了你能否感知到自己和别人脑子里对真实世界的主观认识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局限是什么,局限内的价值又是什么,从而帮助你得出更贴近真相的认知。

那么,所谓“批判性思维”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吗?什么叫思维方式呢?你说它是不是一种人格特质呢?是不是一种能力或技能呢?是不是一种个人的处事哲学呢?似乎都是又都不是,语言的局限性大概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词来表述它吗,似乎也就不必了,抓住表象就挺好的。

如何获得这种“思维”?

根据有限的观察,似乎对环境比较缺乏安全感的人,探究真相的动机会高一点,从而获得对环境的控制感;似乎对权威有天然抗拒感的人,比较容易能从别人的、既有的观点里走出来,尝试自己思考些事情,然后慢慢锻炼出思考能力和思考“思考”本身的能力。这些都跟从小的生活状态、原生家庭关系模式有蛮大关系,所以所谓的“童年阴影”也未必是个坏事。

后天还能做什么吗?

追求真理的动机没想到啥好办法。

元认知能力一方面是积累知识,多了解些心理学、哲学甚至宗教方面的东西,从知识层面了解“人”;另一方面练习“正念”“内观”是个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好办法,让自己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嘛,增加对自己的觉知能力。

还有一个总不会错的、总有帮助的事情是,可以多阅读、经历、思考,用查理芒格的话说是要多了解各种思维模型,用我自己的理解是多了解各种概念,增加更多体会,本质是增加自己认识世界的“词汇量”,让自己主观世界的复杂度更高,更容易贴近真实世界。

而“词汇量”的提高,也会反过来促使你增强深入探究的动力,只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足够复杂,才会对比较浅的分析产生不安,总觉得逻辑不够周全,总还有特例没有包含,总还有某些因素没有考虑,从而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

说到这里,发现我们一直讲的所谓“深度思考”,用词太玄妙,不如叫“复杂思考”更贴切。

值得注意的是,”词汇量“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词汇量“的消解,如果发现自己开口都是各种看似专业或高级的名词概念,反而需要所有警惕,有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并没有真的理解这些概念。我猜真理总是质朴的,归于常识的。

另外,有本书叫《思考,快与慢》,核心的概念是人的思考分成两种,一种的比较快的偏直觉的思考,一种是比较慢的基于理性和逻辑的思考,虽然这个观点严格意义上是不对的,真实的大脑在物理上并没有分成两个系统,所谓的快慢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但在观念层面依然有指导意义——抑制自己快速得出结论的冲动,缓慢思考,离真相更近一些。

不过,过多的思维和批判意识可能会成为成长的障碍。

这部分比较玄妙,我也没完全想清楚,只能提出问题和线索,之后继续思考。

思维是工具,但有反噬的风险,形成所谓”小我”或”我执”,像强迫症一样运转不停,同时你的体会、感受之门也就变得不够敏锐,心灵不再平衡。很多所谓聪明人会得抑郁症、强迫症等各种心理问题,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同时,总是习惯于怀疑,脑子里总有一个贝叶斯公式,计算着值得相信的比率,会让你可能失去完全相信的能力,而完全相信所产生的动能和心境你可能也会错失,可能会失去一些深刻的人生体验。

思维里面,可能并没有”智慧“,”智慧“可能在思维之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