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碏杀子大义灭亲?背后深层的政治考量,关乎春秋早期天下大局

2020-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岸a

春秋早期的卫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州吁弑君篡位,随后州吁又被卫国大臣石碏[què]联合陈桓公杀死。由于石碏的儿子帮助州吁弑君,所以石碏坚持杀掉了自己的儿子石厚,留下大义灭亲的典故。

左丘明对石碏的评价是“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但是石碏杀子真的只是为了大义吗?作为一个老到的政治家,这个行为背后也有一些政治考量。

【时代背景】

州吁弑君发生在公元前719年,这一年,在位51年的周平王刚刚去世一年。距离西周灭亡也只过了半个世纪。

郑庄公此时正是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开创春秋小霸的基业。而后来称霸的齐桓公,此时恐怕也很快就要出生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正值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国之间弑君篡位的情况愈演愈烈。在齐桓公称霸以前,中原诸侯长期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争斗时期。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复杂诡谲的时间段,卫国发生了弑君篡位的大事,而且卫国的弑君篡位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成功的,这开启了弑君的先河。

【与郑交恶】

其实在州吁篡位之前,有一个看似与篡位事件不相关的事情,那就是郑国发生的内乱,《左传》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打败了弟弟共叔段,囚禁了自己的母亲武姜。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22年,就在州吁弑君的三年前。

而这件事跟卫国的关系,就是共叔段战败后,就是逃到了卫国。从这一点看,卫国在当时跟郑国的关系并不好,而卫桓公也收留了共叔段。第二年,郑国就打了过来,但是没有什么结果。

恰好,州吁此时因骄横奢侈,被哥哥卫桓公罢免了职务,于是出逃,并与共叔段成为了朋友。二人都是在跟哥哥争权的人,可谓是臭味相投。

到公元前719年,州吁在石厚等人的帮助下,杀死了哥哥卫桓公,成为了卫国君主。当年,他就联合了宋国,蔡国和陈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联军包围郑国都城东门五天后撤军。

【大义灭亲】

后来的事情就是石碏大义灭亲的过程了,他先跟儿子石厚说:“州吁弑君继位,百姓不支持他,只有获得周王承认才可以。”

石厚问父亲,怎样得到周王支持,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周王的宠信,如果让州吁去求他引荐,事情就能办成。”于是石厚与州吁就去陈国求见陈桓公。

这时石碏也派人给陈桓公送信,说:“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国君的罪人,我现在年过古稀,做不了什么事了,请求您主持公道,杀死这两个罪人。”

陈桓公得到石碏的书信后,命人抓住了州吁和石厚,派人通知石碏,让石碏处置,于是石碏命人到陈国杀死了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这就是石碏大义灭亲的整个过程。

【事件前后的隐藏信息】

其实,上面的这些经过提供了一些较为隐晦的信息。

其一,郑卫两国在一开始就并不友好,经过共叔段和州吁的事情更是刀兵相见。

其二,为什么要让陈桓公主持公道,为什么陈桓公也确实抓住了州吁和石厚呢?他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陈桓公在这次事件中一定也有自己的目的。

其三,陈国勾搭上了周王室,而陈国又与卫国和宋国攻打郑国。别忘了,郑国这时候是独霸周王室朝政的。而就在几年前,周郑就已经产生矛盾,周平王晚年,两国还交换了人质。

所以说,周王室是在支持陈国、卫国、宋国等,想要对付郑国的。但是郑国在前717年就去攻打陈国,前714年又攻打宋国。前710年,宋殇公死,宋、陈、卫、蔡联盟随之崩溃,前707年直接打败了周桓王。这就看到当时整个事件的链条。

【大局真相】

有了以上三点推论,当时发生了什么就大致能看清楚了。自周平王晚年,周王室就想摆脱郑国对自身的控制,但是周平王的尝试失败了,还被迫与郑国交换人质。

周王室当然不能就这样算了,他开始把目标放在争取陈国、卫国、宋国等诸侯上。当然,齐鲁等大国也在刻意结交的范围内。

而共叔段逃到卫国,很可能就是卫国已经表明立场,帮助周王室对抗郑国,这样共叔段也才敢跑过来,而卫国也不惜因共叔段与郑国开战。

也就是说,此时周王室与陈国、卫国、宋国、蔡国、许国等诸侯的反郑国联盟已经初步形成了。

而州吁继位后,由于他是弑君篡位,这在周王室眼里,就是犯上作乱了,周王室此时正承受郑国犯上作乱之苦,这可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而州吁角度看,想要取得周王室及整个联盟的承认,避免即得罪郑国,又得罪盟友的情况。他也必须冒险去求陈桓公。

可是对于周王室和陈桓公来说,州吁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他既然能破坏礼法,杀害亲哥,这就证明了州吁并不容易控制,而且篡位夺权本身就是整个集团深恶痛绝,要去对付的。

所以石碏的来信,让周王室和陈国等整个集团都有了杀死州吁的理由。这时候就到了石碏大义灭亲动机的关键了。

【大义灭亲的政治动机】

因为杀死州吁并不是卫国人和石碏等大臣自己的愿望,这同时是周王室和陈国等整个利益集团的共同愿望。所以,经验老道的石碏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如果石碏不希望卫国和周王室与陈国产生嫌隙,被联盟猜忌。杀掉州吁的铁杆支持者石厚就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州吁是周王室通过陈国杀掉的,如果不杀掉石厚,那么石厚作为州吁的支持者,就会在卫国留下不稳定的因素。一旦石碏死后,石厚就有一定的几率倒向郑国,破坏整个联盟的反郑国大局。其实不管这个可能性大不大,只要可能性存在,那就是个大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石厚作为州吁弑君的参与人员,这本身也是被集团深恶痛绝的。而陈桓公让石碏处置州吁和石厚二人,也是在逼卫国做出表态。

所以石厚的死,在政治角度说,更像是卫国对于确认自身政治立场的投名状。也确保了卫国对组织没有二心。

其实,石碏被迫杀死自己的儿子,这种行为不只是为了合乎道义,同样也对国家利益有利,是有道义和实际的双重价值的。

石碏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国家确实考虑到位了,甚至能忍痛杀死自己的儿子,也无愧“纯臣”的赞誉。

【后续发展】

石碏牺牲了儿子,保证了周、陈、卫、宋、蔡、许集团的统一团结,但是他的苦心还是白费了。

郑庄公并不会坐以待毙,他联合了齐国和鲁国,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声讨宋国不遵从王命的罪名(很可能是欲加之罪)。对宋、许、陈等国连番打击。

后来,由于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堪,宋殇公失去了不少的支持。最后在公元前710年被臣子华督弑杀,于是联盟中的核心成员宋国退盟了。

宋国的退出宣告了郑国的胜利,郑庄公也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地位。

紧接着,周桓王失去了重要外援,只能选择赤膊上阵。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虢等国军队讨伐郑国,于繻葛开战,结果周桓王大败,自身还受了伤。周王室反郑夺权大业彻底宣告失败。

到周桓王临死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若要复兴周朝,必先废除郑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