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当仁不让于师”

2022-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陌路听雨

关于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解读,曾经向数位著名大学的教授请教,有几位以时间比较紧为由而委婉拒绝,也有教授以为这样的解读没有有力的史料支撑,所以,不能成为一家之言。

近日,向一位相处较多的胡教授讨教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说没有文献的支持,很难成为有效的观点。胡教授也是熟读《论语》的,他认为杨伯峻先生与李泽厚先生对于《论语》的白话解读更好一些,我也是认可的。但是,关于今人所认定的解读虽然因循了古人的成果,其中个别句读却并没有真正读懂孔夫子的本意。胡教授还建议用统计学的方式对“师”字在整部《论语》中出现的频次和所解读的字意进行统计分析,看看“师”字是否有“军队”字意,占比是多少。

胡教授是给予我建议最多的人,也是给予我用来求证自己观点方法最多的人。虽然两个人所持的观点不同,但是,并没有降低两个人讨论的兴致。他曾问我“伯夷叔齐扣马谏武王”的出处和文献。我说,这个故事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如果孔子因为《史记.伯夷列传》而出“当仁不让于师”那岂不是搞笑?在孔夫子时代,他曾不止一次的提到伯夷、叔齐,《史记》中的记载晚了孔夫子好几百年。孔夫子曾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

在关于伯夷、叔齐的故事中,伯夷、叔齐扣马谏武王是最重要的一个。我说,这只是我阅读中所提炼的而已!他说,这样就不能作为自己解读的佐证了,如果想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还是要通过文献或统计学的方式来获取史料或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面对胡教授的话自己也真的是无话可说,确实,凡事都需要追根溯源的,最起码也要弄清楚夫子说这句话时的“语境”!

“当仁不让于师”处于《论语》卫灵公篇中的第36章,在本篇第一章便是“卫灵公问阵”,夫子言“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夫子于次日离卫……

第二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此次,夫子一行大概是被陈、蔡大夫率兵围住七日而粮绝,弟子因为饥饿而病,却没有办法去治愈。子路很不高兴的去见孔夫子,说:君子也会落到这样穷困的境地吗?夫子说:君子虽然落到这样的境地,依然能够坚守君子之道;如果小人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做出来的。如果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答应对方的无理要求,他们便不会有这样的后果。

孔夫子一行坚持的是他们心中的道德与仁义,为了他们固守的仁义,虽然面对着军队的围堵与威胁而不相让,岂不是“当仁不让于师”?

这种解读是错误的

当我说在陈绝粮与当仁不让于师均在卫灵公篇中,胡教授说,这个故事可能比“扣马谏武王”更有说服力。在这一篇中还有很多关于仁的描述,如: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子贡问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等等。

这种解读是错误的

孔夫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是师徒,不相为谋的时候,可以各行其是,又何必与师傅为敌呢?只有那躲又躲不开的围困自己的军队才有当仁不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