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记人物

书生瞿秋白

2019-05-07  本文已影响3人  东十八月

整理文档,看到《多余的话》,不禁又看了一遍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

这是瞿秋白先生《多余的话》的开头。

他挣扎了十几年,终了,面对死亡,也坦然面对自我,写了《多余的话》。

文章高低,不在文辞,而在于性情与气魄。

瞿秋白先生秉浩然之气、‍‍潇洒之气,于生死之际写下的文字,超脱、坦然、一片赤诚。其气节、性情满布于文字之间。可谓是“以我手写我心”的典范。

这样的文章是可以横绝千古的

.

他对人间是有留恋的,真要临于死地了,他也就豁然了。

饮弹之前,也只是说了一句:此地甚好。

他确有书生的勇气,也确实有书生的风流

世间的责任,因缘际会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以自己的见识、自己的勇气、以及自己的风骨把它承担了起来,

一担就是十年。

这个担子沉重异常,让他痛苦、疲倦,让他想要逃离。

但他一直坚持了下去,没有放弃,没有去追逐自己所爱的文学艺术。

.

在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们会感叹梁先生的文笔,更惊叹瞿秋白先生人格的伟大。他是一个书生,革命领袖,还是‍‍医生、‍‍金石家、翻译家…他做什么成什么,‍‍几乎是一个完人,‍‍是千古人杰。

‍‍而在《多余的话》里,他更立体,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的一生都在挣扎。

对自己的作为,世人所谓的成就,没有自豪,只是疲倦。

他自认自己一事无成,‍‍在很多方面都只是浅尝辄止,‍‍没什么可取之处,‍‍不过是一个一无所成的懦弱文人。‍

对于自己承担的革命的重担,他说自己只是“没有抽身而出的勇气”。

.

与他同是官宦之家出身,也都在少年时便家道中落的鲁迅先生,是一个眼界极高的人。

他‍‍把一副对联送给了瞿秋白: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这样的人‍‍是可以横绝千古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