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读书论
话说,曾国藩在23岁那年考中举人(比他爸强多了,曾老爸43岁才中秀才),但是他在北京的会试中,连续两次落榜。因为第二年是皇太后的生日,所以朝廷加开恩科,多给天下的举人一次会试的机会。不过曾国藩都没有把握住机会,连考两回,都失败了。
这还不算什么,他还出现了财务危机,把自己的盘缠也用得差不多了,就连回湖南老家的路费,都不够用了。要说到底还是年轻人有活力,敢想敢做,就是这个穷的叮当响的曾国藩,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先不回家,去穷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当然,那时候的交通极不发达,所以他主要还是以江浙为主。路线也是从大运河而下,到江浙一带。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再怎么穷游,还是要花钱的。而曾国藩身上此时是真的没有钱。所以他先到了江苏的雎宁,因为这里的县令易作梅,是他父亲的朋友。据说,俩人的交情还不错。那曾国藩的盘算就是先跟这位县太爷借点钱,用他老爹的面子作担保哈!
谁知道这位易县令在和曾国藩聊了几次之后,发现曾同学虽然长相不咋地,但是内在的学识,还有志向和信仰,都非常的高远和坚定。预测此人将来必定大有所为。(不得不说,易县长的眼光还是非常厉害)。
所以二话没说,还没等曾国藩开口,就主动借给他一百两银子。这里稍作解释一下哈,当时一个县令的标准年薪,才四十五两银子。当然,这没算那些灰色收入啦!
但是对于此时的曾国藩来说,这一百两银子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所以曾同学一下子就阔气起来了哈!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的穷游了,而且还一路来到了六朝古都,龙蟠并虎踞的南京。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在南京曾国藩考察的很仔细,走遍了整个南京城的大大小小的地方。
要知道,后来太平天国定都在南京,而曾国藩作为大清主力军的指挥官,在战争的后期,就是在这南京城下,与太平天国对峙的。甚至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曾做了两江总督,他的官邸就在这秦淮岸边的南京城。
不过,也就是在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金陵城里,小曾同学一下子就把易县长的一百两银子给花得精光。别误会哈,并非是曾国藩迷恋上了秦淮河两旁,花天酒地的生活,从此堕落放荡了。
图片来源于度娘而是他在南京城里的一家书店里,看中了一套精刻版的《二十三史》,标价一百两银子,并且老板死活都不降价。
结果,小曾同学一咬牙一跺脚,把自己冬天的衣服全都典当了,再加上易县长的一百两,不但把书买下来,还从水路运回湖南老家。估计当时买书的那一刻,曾国藩是非常兴奋开心的。
但是快到家的时候,他的内心会变得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和自己的老爹交待。要知道,此时的曾国藩,不但两次高考失败,还在外面欠下巨额债务,只带回来一堆《二十三史》。
当时的曾家是不富裕的,挣点钱也很不容易的。曾老爹虽然是个私塾老师,也算是读书人吧,但对于花巨款买一套《二十三史》,也不一定会赞同的。
就好比你家境一般,只能维持普通的生活,但你却想要花费巨资,甚至是举债,去学习一门艺术类的课程。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冲动之下的风险是巨大的,会让自己的家庭跌落到贫困的境地。
图片来源于度娘那么,老爹曾麟书见到儿子曾国藩之后,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反应都没有,没有发火愤怒的指责曾国藩乱花钱,也没有抱怨曾国藩给家里增加债务负担,更没有无原则的溺爱,告诉儿子:无所谓的,只要你开心,爸爸会帮你解决一切问题的。
曾老爹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意替你还清所有的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
说得真好,这是中国式好爸爸,一位严父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慈爱的心。真的应了那句:父爱如山。.
细细品来,这番话的高明之处在于,首先卸除了曾国藩两次落榜的负面情绪,因为曾麟书压根不提科举考试失利的事情。
其次表示借钱买书,作为父亲是支持的,会帮儿子还欠款,这样可以消除曾国藩的心理负担,不用担心债务的压力。
最后,也是最厉害的地方,那就是告诉曾国藩,买书不是坏事,但是买来之后,要坚持读书,去认真研读,把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才是好事。即买书的初衷是读书,读书的关键是用心研读,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我们都知道沟通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叫作“三明治法则”。就是当你要去批判对方时,要像一个三明治那样,第一层是认可对方,第二层才是提出错误和问题之所在,第三层再次肯定对方能够把事情做好。
曾老爹这番话就非常高明的展现了这个法则。先是肯定买书读书是好事,再提出买书就是要用心研读,最后希望曾国藩不忘初衷,认真读书,不白费钱财。
回到当下,我们扪心自问,当自己买了书之后,或者在电子设备上,下载了电子书,有几本是读完的,又有几本只是翻翻而已,还有哪些就只看了一个开头,甚至还有一些书连塑封都没有拆掉,就放在书架上,被一层厚厚的灰尘给覆盖着。
所以,有人把买书和婚姻做了一个类比,买书的初衷是读书,结婚的初衷是爱情。可是当我们得到了之后,把书买了,婚也结了,渐渐地就忘了那个初衷了。书被束之高阁,爱情也被生活的琐事给磨灭了,忘记了恋情中的那份甜蜜与憧憬。
最后,书买了很多,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和进步;爱情在婚姻中慢慢的消失,把曾经亲密无间的爱人变成了像睡上下铺的兄弟。
在当下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图片来源于度娘那么,曾麟书的这番话对曾国藩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四个字“毅然决然”。曾国藩当即发下誓愿,要把这套《二十三史》用心读完,要不然自己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不孝之子。
此后,曾国藩每天无论有多忙,都会读数十页,还要写下读书笔记。结果,在两年的时间里,把这套史书,认真研读完毕。
同时,又一次会试开始了,曾国藩再次上路,赴京赶考。由于家里要还外债,所以这次的路费盘缠,真的是捉襟见肘,才几十吊钱儿。以至于曾到了北京之后,还没考试,就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
正所谓:贫困是人生最大的试金石。就是在这种情境下,曾同学及第折桂,成为整个家族第一个高中进士的人。
不但如此,曾国藩把父亲希望自己读书,仔细研读,化为己用的态度,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当时,满清政府开始大搞洋务运动,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受到西学的影响,表示自己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想学习英语,研究西方的社会科学。而小儿子曾纪鸿,喜欢数学,也不想学八股文章。
作为一代大儒的曾国藩,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抵住了家族的压力(主要是曾国藩的几个弟弟),全力支持两个儿子的选择。
结果曾纪泽后来成为满清著名的外交家,在与沙俄的谈判中,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而曾纪鸿成为了数学家,还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电学专著。
那么,曾国藩认为的读书是什么呢?《曾国藩家书》中说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意识是说,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进德,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信仰,不愧对自己的人生;二是修业,即学习专业特长,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生活的安定富足,还能照顾好他人。
甚至读书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其的气质自然是与众不同的。
图片来源于度娘具体而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又是哪些呢?有三条。
第一,读经典。
经典书籍,也就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经过无数人的阅读,经得起检验的,也是普世的学问和价值观,能够马上实践的。就像《论语》,历经二千多年,还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思想指引,与处世的准则。
哪怕就是小说类的闲书,读经典的四大名著,也能让你受益匪浅,从中汲取到处世的哲学,看到人情社会的世间百态。
所以买书读书,一定要读知名作家,大咖学者的书,至少是要被学术界所认可的书哈,这样才不会浪费,费时费力费钱。
拿我自己来举例吧,年初的时候,我在看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其的后半部分内容比较晦涩难懂,看得很辛苦。
我就穿插着阅读,有欧洲金庸之称的肯.福莱特的《圣殿春秋》,一下子就从主人公的人生追求中,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如何指引着一个人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有多少困难挫折,都无法阻挡他的前行。
尤其是当下,网络资讯发达,各类书评信息比比皆是,比如某瓣读书哈。在自己下单之前,看一下别人的观后感,还有度娘的百科。这样就能帮你筛选掉不少没有价值的书籍。
图片来源于度娘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读完一本书,再读另外一本新书。而在当下这个时代里,由于资讯信息过于发达,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变得浮躁,读书也贪图多又快,一下子买了很多书,包括电子书。但往往只是翻几页,看个开头。然后遇到别的事情,就把这本书丢在一边了。这也是当下所谓的快速阅读盛行的主要原因吧!
说来惭愧,这个恶习,我本人也是有的。经常下单五、六本书,尤其是当下电子阅读盛行,在我的手机和kindle上面,下载了数百本书,会同时阅读。还美其名曰:一本书看久了,换换脑子,换另一本书看嘛!
想法很丰满,但是回到现实,却是被“啪啪”的打脸。那就是会把其中的一本闲书,大都是小说类的,看得津津有味。而那本学术性很强的致用类书籍,因为内容枯燥,就被不知不觉的放弃了。而大脑还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很用功,一直在读书。
虽然看小说,也能陶冶情操,但是对于人生目标、工作技能的提升,还是有限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哈!
就拿我自己来说,前面看的那两本书,心理学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几乎看了大半年,中途几度差点放弃,实在太枯燥难懂了。而《圣殿春秋》一套三本,我只花了一个月不到,就看完了。
所以说,泛读并不是一个怎么好的阅读习惯。虽然看了很多的知识点,但是做到真正的精通,能够对自己有实质性的提升和帮助,却是不够的。
还是要学习曾国藩的读书习惯,读完一本书之后,再读另一本书。并且每天都要规定自己阅读的时间,时刻克制自己“喜新厌旧”的冲动,把自己手头的这本书读完。
说心里话,自我的感悟是,读纸质书会好一些,在电子设备上阅读,由于切换方便,很容易造成看会儿致用类书籍,就想着要放松一下,去读小说类,结果就沉浸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了。
那么,阅读唯有精读,沉浸于书中,边读边做笔记。还不止是简单的摘抄,还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心得体会,将来如何去运用,都要写下来。甚至在看到不明白的地方,更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才是真正的好的读书法。
这里再次推荐拆书帮的镇帮之宝《这样读书就够了》,其中的RIA便签法。(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过相关的介绍哈)
第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这里的兴趣是指,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然后再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并非是阅读的本身。不要为了阅读而读书。
就像之前说得,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想要学习西学,而不愿意读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作为一代大儒,自己就是从科举考场出来的曾大人,却没有摆出父亲的权威,逼迫儿子一定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是非常开明的请老师来教授孩子们西方语言和社会科学。
甚至还推己及人,选拔民间的孩童,公费送到国外,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詹天佑。
是啊,我们很多时候,觉得看书看不进去,就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自己不感兴趣,并不是自己发于内心热爱的知识。哪怕就是死记硬背,应付完了考试,立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就说道: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意思是说,读书,不要去死记硬背。要沉浸在文章中,反复玩味和推敲,所以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坚持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收益。
当然,曾国藩这里所指的看书轻松愉悦,并不是指看闲书,看小说类的书籍,而是真正有用的书籍,能够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的经典好书。估计是曾国藩当年在老屋背《岳阳楼记》留下的心理阴影,从而特别反感死记硬背哈!
如何去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呢?这里不要狭隘的认定,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是要把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知识,去转化为自己愿意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的事情。
这里再次推荐RIA便签法中的Appropriation1.联系经验和Appropriation2·规划应用。
因为只有当你把书中的知识点,与自身的过往经验联系起来,就会产生认同感,做到真正的理解。同时再去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去,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到外界的反馈,无论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尤其是反向的,效果其实更好,这样就会反思如何去改进。
这样就能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兴趣,从而有恒心,坚持阅读下去,最终收获成长和提升。就拿专业书来说,在外人看来是非常的枯燥乏味,但你却看得很投入,这就是因为你看了之后,就能马上运用到工作中去,并且及时得到反馈,让你不由自主的沉浸在“学习——运作——改进”的良性循环中。
图片来源于度娘曾国藩在晚年时,曾经跟自己的儿孙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哪怕是在与太平天国交战最激烈的时候,自己也坚持每天早起读书,临睡前也要看一会儿书,并且以此为傲,认为就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也希望当下我们这一代80、90后,不要把学习曾国藩挂在嘴上,而是真真切切的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去,就是从早起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籍开始吧!